首页 > 灵异恐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00章 静音铃响时

第100章 静音铃响时(2/2)

目录

十七双眼睛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等待明日清晨的第一缕光。

他们不知道前方会有驱逐、断电、还是资料被扣。

但他们已准备好,把沉默录成证据,把恐惧拍成檄文。

夕阳的余晖刚刚褪尽,城市边缘的喧嚣却未停歇。

赵小芸盯着手机屏幕,指尖几乎要戳穿那层玻璃。

画面里,镜头剧烈晃动,一名少年站在校门口,书包斜挎在肩上,低着头往回走。

身后,铁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扬起一阵尘土。

摄像机没有后退,反而往前挪了半步,稳稳地定格在那扇紧闭的门上,直播标题赫然写着:“今天他没进校门,但我们还在。”

“老张教室”的第一批学员,才出去第三天,就被学校驱逐了。

她猛地抓起对讲机,声音压得极低:“准备法务函,联系陆律师,立刻介入!不能让他们白白挨骂!”可话音未落,技术后台突然跳出一条异常数据流——直播信号仍在持续,推流稳定,观看人数正以每分钟五百的速度飙升。

赵小芸愣住。

这群孩子……没撤?

她迅速调出后台通讯记录,发现带队的学生早在两小时前就收到了校方警告,对方甚至威胁要没收设备。

但他们没有剪辑、没有中断直播,更没有解释自己为何在此——只是一遍遍拍下孩子被拒之门外的画面,配上一段无声字幕:“我们只是想知道,为什么他不能上学。”

这正是老张教的“三不原则”。

赵小芸心头一震,随即笑了。

她抄起电话,直接拨通总部:“苏总,现场还在播。他们没退。”

电话那头,苏霓正站在声浪传媒顶层的监控大厅,面前数十块屏幕上滚动着全国各地刚刚搭建起来的民间拍摄点位。

听到这句话,她眼神微闪,没有多问,只说了一个字:“推。”

“全平台推送?”助理迟疑,“还没核实事件背景,万一有争议——”

“我不是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苏霓打断,目光落在中央主屏上那个微微晃动却始终不肯偏移的镜头,“我是让他们把问题,原原本本地摆出来。别帮他们说话,帮他们被看见。”

指令下达三分钟后,#今天他没进校门#冲上热搜前十。

无数观众守在屏幕前,看着巷口空荡的日光一点点拉长,等一个本该走进教室的孩子归来。

与此同时,城东某律师事务所,陆承安正翻阅着刚传来的现场视频片段。

他眉头紧锁,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模式——这类阻挠,几乎每次都在同一时间点出现:媒体接近、群众发声、官方否认、证据消失。

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专门用来吞噬声音。

“这不是偶然。”他对身旁的许文澜说,“是系统性的压制。”

许文澜点头,手指飞快敲击键盘。

她是“老张教室”项目的技术顾问,也是唯一知道那些空白磁带真正用途的人。

“我已经提取了近三十起类似事件中的对话样本,高频词集中在‘审批’‘内部’‘影响稳定’上。如果把这些话术结构化……”

“我们可以反过来预判他们的反击方式。”陆承安接道,让每一个拿着摄像机的人,都能实时知道该怎么回应。”

两人彻夜未眠。

凌晨四点,第一版“现场应对语音包”上线测试。

一名职校女生戴着耳机,站在教育局门口质询实习补贴被克扣的问题。

工作人员照例搬出“没有文件依据”“这是单位内部安排”等说辞。

可这一次,女生不再慌乱。她每问一句,耳机里便传来冷静提示:

【对方用“内部事务”回避?

反问:请问哪条法规规定公民监督属于干涉内部事务?】

她一字一句照念,语气平稳却不容回避。

工作人员脸色变了又变,最终竟主动递出联系方式:“这样吧,我们约个时间详细谈。”

陆承安坐在远程后台,看着整段交互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嘴角终于扬起。

他在日志末尾写下一行备注:

规则开始怕较真的人了。

而就在同一天深夜,老张独自回到尘封已久的资料室。

他从柜子最深处拖出二十卷从未编号的空白磁带,一卷卷检查、分类,再用不同颜色的胶布仔细缠上标记——红标,突发事件记录;蓝标,证人陈述专用;黄标,则留给未来某一天必须交接的人。

他将这些磁带整齐装进一只旧式录音机包装箱,箱角磨损严重,像是走过千山万水。

又附上一张手写说明书,字迹苍劲:

“电池能撑六小时,录完藏枕头底下。别信‘明天再说’,有些话,今晚不说,就永远没人听见。”

赵小芸第二天清晨赶来取箱时,老张只说了句:“送到蜂巢去。一个都不能少。”

当天夜里,西部某县中学办公室,一盏昏黄台灯下,中年教师王建国默默打开箱子,取出一卷蓝标磁带,插入录音机。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录制键。

“我是王建国,今天又被取消了公开课资格。理由是‘影响教学秩序’。可我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我上个月举报了职称评审黑幕。”

录音指示灯,安静闪烁。

千里之外,许文澜正例行巡查全国“静音预警铃”小程序的数据流。

忽然,系统弹出一条异常提示:某个关键词类别出现高频新增,且分布呈区域性聚集。

她点开详情,瞳孔微缩。

那一栏,赫然写着两个字:

档案丢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