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绿痕未干(1/2)
清晨的光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玄关的地砖上。
林野赤脚走过来,脚步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她的目光落在那五个歪斜的绿字上——“野野,走好”。
指尖缓缓抚过,触到蜡笔粗粝的痕迹,那一道从“走”字末尾拖出的长痕,像是母亲写到最后时手抖了一下,又像是想收回却来不及的犹豫。
她没擦掉它。
而是转身去厨房取来一块湿布,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只擦去那道拖痕。
动作极轻,像在修正一封迟到了三十年的情书。
阳光斜照进来,绿蜡笔的痕迹泛着微光,干净而坚定。
那一刻,林野忽然意识到:这不再是控诉的刻痕,也不是羞辱的烙印,而是一个被允许存在的“活的印记”——它不完美,但它真实地留在这里,没有被烧毁,没有被否认,也没有被藏进垃圾桶。
她站起身,心跳缓慢而清晰,像是某种沉睡已久的东西终于开始呼吸。
回到房间后,她拉开书桌最底层的抽屉,翻出一本尘封已久的稿子——《荆棘摇篮·终章》。
封面已经发黄,边角卷起,里面是她曾经一字一句用血泪写下的复仇式独白:“我不会原谅”“你们欠我的一辈子都还不清”“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们怎么毁了我”。
可当她翻到最后一页时,却发现那里空着。
不是被撕掉,也不是写满后划掉,而是刻意留白。
她记得那天,手指悬在打字机上方,敲下最后一个句号的力气突然消失了。
她不知道该怎么结束,于是让它停在那里,像一颗未落地的心。
今天,她依然没有打开打字机。
而是拿起那支绿蜡笔,在空白页的右下角,轻轻画了一片叶子。
三笔完成,稚拙却有力,叶脉清晰可见,像是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新芽。
当晚,江予安收拾书房时看见了这个画面。
他站在桌前看了很久,没问,也没动那支绿蜡笔。
只是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俯身在那片叶子下方,淡淡补了半圈弧线——像泥土,也像怀抱,像是为那片孤零零的叶子,悄悄垫上了一寸可以扎根的土地。
第二天早晨,林野发现时没说话。
但她煮红豆汤的时间比平时多了十分钟。
锅盖升起的白雾弥漫整个厨房,甜香浓郁得几乎凝成丝线,缠绕在空气里,久久不散。
江予安靠在门框上看她,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接过碗,低声说了句:“你最近……睡得好像安稳了些。”
她笑了笑,没接话。
但心口那片荆棘纹身,的确不再刺痛了。
它只是微微发烫,像有暖流正一点点渗入那些纠缠多年的硬壳。
而周慧敏的变化,是从某个不起眼的清晨开始的。
冰箱贴被重新排列,蓝白相间的磁块拼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好”字;晾衣绳上夹着一条小布条,上面是绿蜡笔写的三个字:“天晴了”;餐盘里,青菜叶被摆成心形,边缘还沾着水珠,在晨光中闪着微光。
林野起初以为这只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混乱的行为表现。
直到某天下午,她无意间把这些符号的位置连起来——
冰箱、阳台门、餐桌、沙发、走廊尽头的旧衣柜……
竟是一条完整的路径,一条由绿色标记串联而成的小径,终点正是阳台上的陶盆,那株山茶幼苗正静静生长。
她蹲在打字机前,盯着这张无形的地图,心口荆棘纹身轻轻发烫。
原来母亲不是在胡闹。
她在用自己残存的记忆和笨拙的方式,为女儿画一条回家的路。
一条不必背负“孝”,也不必重复“痛”的路。
一条可以只为“活着”而走的路。
那天夜里,林野坐在床沿,望着窗外渐暗的天光,第一次觉得,写作不再是她唯一的出口。
文字曾是她的武器,也是牢笼;而如今,她开始怀疑——是否还有另一种方式,能承载这份沉重之后的轻盈?
她没动笔写小说。
只是从抽屉深处取出一叠牛皮纸,边缘粗糙,颜色泛黄,像是久未启用的日记得了重生。
她把它们整齐码在书桌一角,旁边放上那支绿蜡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