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396章 绿蜡笔写下的第一个“好”

第396章 绿蜡笔写下的第一个“好”(2/2)

目录

锅盖升起白雾,红豆在沸水中翻滚,甜香渐渐弥漫开来。

当第一缕香气飘出厨房时,她听见身后传来缓慢的脚步声。

周慧敏站在门口,手里还握着拐杖,眼神复杂地看着灶台上的锅。

她没骂,也没转身走开。

林野盛了一碗,递过去。

老人接过,低头闻了闻,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那是她一贯对甜食的反应。

可她还是喝了一口。

没吐,也没放下。

她捧着碗走到窗边,把碗放在台面上,让午后的阳光照进汤里。

涟漪荡漾,映出细碎的金光。

傍晚,林野收拾碗筷时,在空碗底部看见一行小小的蜡笔字:

甜的也能活。

字迹歪歪扭扭,红色,像是用了极大的克制才写下的。

她笑了。

笑得很轻,眼角却有些发热。

心口那片荆棘纹身轻轻一颤,仿佛坚硬的壳被风吹开了一道缝,里面有什么柔软的东西,正悄悄探出头来。

她没洗碗,也没收蜡笔。

只是把绿蜡笔轻轻放在灶台边缘,对着窗外渐暗的天光,像留下一个未完的句子。

林野开始用绿蜡笔在家中各处写“好”。

起初只是试探性的,像一片落叶坠入湖心,不知会激起多大涟漪。

她在冰箱门上写下第一个“好”,笔画粗重,几乎划破漆面,仿佛要把多年压抑的喘息一口气刻进去。

第二天清晨,她打开冰箱取牛奶时,心跳微滞——那字还在,未被擦去,甚至边缘还沾了点水汽,映着冷光,显得格外清晰。

她没问母亲是否看见。但她知道,周慧敏一定看了。

第三天,打字机盖子合拢的缝隙间,又出现一个“好”。

这次更小,像是悄悄藏进机器呼吸的间隙里。

她记得昨夜江予安曾坐在桌前替她整理旧稿,指尖拂过金属外壳,那时他还笑着说:“你这台老机器,比你还倔。”可他没碰那支绿蜡笔。

她明白,这是她一个人的仪式。

于是她继续写。

床头柜上,枕边灯旁,“好”字歪斜地躺着,像一句睡前低语;浴室镜子背面,雾气未散时浮现一个模糊的“好”,如同自言自语的确认;阳台花架下,陶盆边沿多了个连笔的“好”,与山茶幼苗并肩而立,像是给新生的见证。

每个“好”都不一样。

有的用力过猛,蜡屑剥落;有的轻描淡写,近乎隐匿。

它们不是宣言,也不是反抗,而是她第一次尝试用书写去承载希望,而非控诉。

她不再等谁认可,也不再为疼痛加冕。

她只是写着,像种下一粒粒无声的种子,等待某片土壤愿意回应。

周慧敏果然每天都会看。

她拄着拐杖,在屋子里缓慢巡行,目光逐一扫过那些绿色的字迹。

有时站得久了,脊背微颤,却从不伸手去擦。

有一次,林野躲在房门后偷看,见母亲停在打字机前,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个小小的“好”,然后忽然抬笔,在右下角添了一个点——像泪,也像顿号,像是未尽之语终于落下休止。

第七天清晨,林野赤脚走到玄关换鞋,目光忽地凝住。

地砖缝隙间,一串细小的绿字蜿蜒向前,笔触迟缓却坚定:

“野野,走好。”

她的呼吸骤然停滞。

那五个字,和三十年前夹在她小学课本里的纸条一模一样——当年周慧敏写完后又反悔,撕碎扔进垃圾桶,她跪在地上拼了整晚才复原。

那是唯一一次母亲主动写的温情,却被亲手抹去。

而此刻,它重新出现了。

没有遮掩,没有撕毁,就那么安静地躺在进门的地方,任人踩踏,也任人看见。

林野蹲下身,指尖悬在字上方,不敢触碰。

她忽然想哭,却又笑了一下。

原来母亲也在学,学着不说“你必须孝”,而是说“你可以走好”;学着把爱写在地上,而不是锁在喉咙里。

夜里,她梦见自己坐在打字机前,手指敲出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粒粒种子,落在纸上生根发芽。

醒来时,晨光已漫进客厅,她赤脚走出房间,怔在原地。

地板上,一条炭笔画的小径从沙发延伸至阳台,弯弯曲曲,像一条温柔的指引。

尽头是那盆山茶幼苗,苗旁静静立着一支绿蜡笔。

她一步步走过去,蹲下,在小径起点的木板上,用指尖轻轻写下:

“这一次,我为自己出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