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樱花糕凉了以后(1/2)
林野咀嚼着那块樱花糕,甜味在舌尖缓缓化开,糯米的绵软裹着花瓣微涩的余韵,像一句迟到了二十年的情话。
她没咽下去,只是任它在口中融化,仿佛这样就能尝出一点童年的痕迹——可她的记忆里,从没有母亲做饭的身影。
没有清晨灶台前的背影,没有饭桌上热腾腾的汤羹,更没有哪一次发烧时端来的姜茶。
她记得的,是钢琴声与秒针同步滴答的压迫感,是写错一个音符就要重抄五十遍《致爱丽丝》的惩罚,是周慧敏站在身后冷冷地说:“你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将来还能指望什么?”
可现在,这块糕是热的,是真实的,是从她母亲颤抖的手掌中递过来的。
“妈,”林野声音很轻,像是怕惊碎这脆弱的片刻,“是你学的配方吗?”
周慧敏摇摇头,枯瘦的手指向厨房角落那个老旧的五斗柜,又比划了个翻书的动作,嘴里含糊地吐出几个音节:“……以前……留下的。”
林野起身走过去,拉开最下层抽屉。
杂物堆叠,旧勺子、锈叉子、褪色的围裙卷成一团。
她拨开那些尘封之物,在一本泛黄的小学作业本夹缝间,抽出一本薄册子——封面已脱胶,边角卷曲,纸页脆得几乎一碰就裂。
她屏住呼吸翻开。
扉页上写着三个字:野野爱甜。
字迹陌生而用力,笔画歪斜却认真,像是一个人反复练习过许多遍才敢落笔。
不是她记忆中那个永远冷峻严厉的母亲会写的字。
那是一种笨拙的温柔,藏在时间的缝隙里,等了二十多年才被人看见。
她忽然懂了。
这不是什么祖传食谱,也不是谁教的方子。
这是周慧敏自己编出来的“记忆”,是她在阿尔茨海默症侵蚀理智的间隙里,凭着模糊的情感残片,一点点拼凑出的“理想母亲”该做的事——你小时候爱吃甜的,所以我要蒸糯米糕;你应该喜欢樱花,所以我要摘花来做点心;你从未吃过我做的东西,那我现在就开始补。
她在用虚构填补真实,用仪式对抗遗忘。
林野抱着食谱坐到餐桌旁,手指抚过那行字,指尖微微发颤。
她想哭,却笑了一下,低声道:“原来你也知道……我想吃甜的。”
当晚,她走进书房,打开尘封已久的纸箱,翻出大学时期写的小说手稿——《荆棘摇篮·终章》。
那是她第一次尝试把童年写成故事,也是唯一一次让“母亲”在文字中流露出温情的篇章。
其中一段描写:“我发着高烧蜷缩在床上,门被轻轻推开。她端来一碗姜汤,坐在床沿,吹凉一口,喂进我嘴里。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觉得,冷也可以被暖回来。”
当年发布后,评论区有人留言:“这段太假了,前面那么压抑,突然母爱爆发,完全不合理。”
也有人说:“可正是这份不真实,才最痛——因为她连这样的幻想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林野盯着那一页看了很久,然后伸手,将整张纸撕了下来。
折纸的动作很慢,像在举行某种告别仪式。
她折成一只小船,四角压得平整,一如小时候藏日记时那样小心。
陶罐仍摆在窗台边,落樱层层叠叠,已有几分腐意,几只纸船半陷其中,边缘泛潮发软。
她将新折的小船轻轻放入罐中,让它浮在花瓣之上。
就在她转身欲关灯时,江予安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
他没敲门,也没说话,只是弯腰拾起地上飘落的一角残页,上面恰好印着那句——
“她终于肯看我一眼。”
他沉默地将纸片展平,放在书桌边缘,顺手把蜡烛挪近了些。
火光跳动,映着那行字,仿佛要把它从虚妄中点燃成真。
三天后,清晨六点半。
厨房又飘出熟悉的米香。
林野站在走廊尽头,透过门缝望去——周慧敏正佝偻着背,将揉好的面团一个个摆进蒸屉。
动作迟缓,手抖得厉害,但她坚持自己完成每一个步骤。
今日蒸了七块糕。
她数清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