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长河入海,无声无息(1/2)
岁月以其最公正,也最无情的方式流淌。傅砚安与沈云栀的生命之河,在汇入了事业的磅礴、家庭的温暖、子女的成长之后,终于变得宽阔而平缓,宁静地向着大海的方向奔去。
湖边的房子,如同傅砚安承诺的那样,在一年后悄然落成。它没有惊动任何媒体,甚至没有举行任何仪式。那是一个完全遵循他们两人心意构筑的空间,低矮、舒展,如同从土地中生长出来,巨大的落地窗将湖光山色毫无保留地引入室内。
画室、壁炉、观星廊……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傅砚安对沈云栀数十年如一日的懂得与珍视。他们将城里的工作室交给了精心培养的年轻团队,只保留了一个小小的顾问角色,真正开始了他们的“退休”生活。
然而,“退休”并非意味着创作的终止。在这里,远离了项目的Deadle和甲方的要求,设计回归到了最纯粹的本源。
傅砚安不再画宏大的建筑草图,他开始用湖边捡来的卵石、枯萎的枝条、风干的莲蓬,做一些小小的、充满禅意的装置。沈云栀则重新拿起了画笔,不是画设计图,而是画窗外的四季流转,画傅砚安专注打磨木器的侧影,画那些来访的鸟儿和偶尔跃出水面的鱼。
他们的作品,不再是为了任何奖项或他人,仅仅是为了记录此刻的心境,为了取悦彼此。这些充满生命痕迹的小物件和画作,散落在小屋的各个角落,构成了他们晚年生活最诗意的注脚。
一天,一位不请自来的年轻摄影师,偶然发现了这座与自然浑然天成的房子,被其宁静的美学深深打动,在征得同意后,拍摄了一组照片,发表在一本小众的生活美学杂志上。
这组照片意外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惊叹于这种剥离了所有浮华、回归生命本真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态度。傅砚安和沈云栀,在他们几乎隐退的年纪,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定义了何为“好的设计”与“好的生活”。
这,或许是傅砚安一生设计追求的终极答案——设计,最终是为了安放人的灵魂,是为了与自然、与自我达成最深度的和谐。
悠悠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她不仅举办个人画展,还开始尝试装置艺术和公共艺术项目,作品中那份对“容器”与“记忆”的执着探索,引起了国际艺坛的关注。她与一位志同道合的青年作曲家相爱,他们的婚礼在艺术康复中心的庭院里举行,简单而充满艺术气息。
不久,悠悠也成为了母亲,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小小生命的到来,让傅砚安和沈云栀升级为外公外婆。
看着女儿怀中那个软糯的婴儿,沈云栀的眼中充满了轮回的感慨。她将自己珍藏的那本傅砚安的素描本,作为礼物送给了悠悠。
“这里面,不只是你爸爸的画,”沈云栀温柔地说,“也是我们如何相遇,如何成为一家人,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故事。现在,把它交给你,和你的孩子。”
悠悠接过那本沉甸甸的素描本,瞬间明白了其中承载的重量。这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爱与记忆的传递。
阿书的儿子傅怀瑾也逐渐长大,他没有继承父亲商业帝国的野心,也没有展现姑姑那样强烈的艺术天赋,反而对动植物和自然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跑到湖边,缠着外公傅砚安,辨认各种植物和昆虫,听外公讲那些石头和木头的故事。
傅砚安看着外孙那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睛,仿佛看到了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蓬勃生长。他开始为傅怀瑾亲手制作一些小型的昆虫观察屋、鸟类投食器,将设计的巧思融入对孙辈的爱与引导中。
家族的画卷上,增添了更新鲜、更多元的色彩。过往的恩怨纠葛,在第三代天真无邪的笑脸中,彻底化为了历史的尘埃。
傅砚安的身体,在某个秋天之后,不可逆转地走向衰弱。年轻时透支的精力,多年奔波积累的劳损,开始清晰地显现在这具曾经不知疲倦的躯体上。
他没有恐惧,也没有过多的感伤,只是变得更加沉默,更喜欢长时间地坐在湖边,看着光影在水面的变化。
沈云栀默默地陪伴着他,为他读诗,为他披上外套,握着他不再那么有力的手。他们之间的话语越来越少,但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便能洞悉彼此全部的心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