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硬仗与曙光(2/2)
一道细微的蓝色电弧在接口处闪过,伴随着一声几乎听不见的电容充电声。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盯着主显示屏。
错误提示消失了。
\"成功了!\"艾米丽长舒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她的手指再次在键盘上飞舞,很快将18.7hz的参数组录入系统。\"硬件识别了新数据!\"
\"这就是传说中的刷机吗?太牛逼了,果然是物理大于软件啊!\"李鸣兴奋地喊道,差点就要跳起来。
\"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并不是,\"
冰喻刚开口解释,但看着李鸣那副模样,又补充道,\"但如果你要这么理解的话,那也没问题。\"
短暂的欢呼后,四人带着完成初步升级的精神震荡器再次返回实验室。
这一次,没有双鱼玉佩的加持,纯粹靠振荡器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检验设备自身的性能。
同样的位置,同样的人形标靶,同样的传感器布置。
一切就绪后,艾米丽的手指悬在启动键上方,看了一眼同伴们,得到肯定的点头后,按下了按钮。
\"震荡器自驱动测试,3…2…1…启动!\"
震荡器发出了熟悉的低沉嗡鸣,但声音似乎比之前更加不稳定,带着细微的颤动。
观察区屏幕上的数值开始跳动,然而结果却让所有人的心沉了下去。
声波频率在14.2hz附近剧烈波动,强度甚至无法突破50大关,连稳定都做不到,更别提逼近18.7的致命阈值了。
屏幕上站点AIc跳出的评估结果更是令人沮丧:
【当前输出强度】:判定为'轻微不适'
【作用范围】:极短
【备注】:或可引发小型犬类焦躁
实验室里一片沉寂,只有设备运转的低鸣声在空间中回荡。
\"这…\"艾米丽张了张嘴,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这玩意儿现在怕是连站点对面宠物店的哈士奇都吓不跑,只能让它们多叫两声…\"
经过改进后的精神振荡器效果却不升反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之前的热情。
冰喻注意到李鸣的肩膀微微下垂,显然对这个结果感到失望。
\"硬件基础还是太差了。\"
柒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他调出刚才写入数据时的系统日志,\"你们看,虽然数据写进去了,但核心元件的响应速度和承载能力完全跟不上。\"
他放大了一处波形图,指着上面的异常波动说:
\"老旧的压电陶瓷换能器和新设计的数字波形根本不匹配,就像给老爷车装上了F1的引擎控制电脑,结果只能是熄火。\"
冰喻没有说话,他双手撑在控制台上,眉头紧锁。
失败了,但并非毫无收获。他们知道了此路不通,也验证了问题所在。这种认知让他很快从失望中恢复过来。
\"柒霖说得对。\"冰喻开口,他直起身,眼神恢复了冷静,\"不是数据的问题,是硬件拖了后腿。我们得给它换一颗更强的心脏。\"
四人抱着再次沉寂下去的震荡器返回研究室,气氛虽然凝重,却无人气馁。
他们围坐在一起,借着图纸和实物,开始深入研究震荡器核心——次声波发生器的部分原理。
冰喻坐在电脑面前,不断滑动着鼠标滚轮,仔细查看着次声波发射器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
艾米丽翻阅着控制芯片的代码,寻找着代码与硬件之间的临界值。
柒霖与站点AIc沟通查阅相关资料,而李鸣则俯下身仔细观察着桌上的各类元件。
不一会儿,讨论声在研究室中响起:
\"看这里,传统的换能器效率太低,能量损耗太大。\"冰喻指着屏幕上的一个设计缺陷说。
\"还有能量反馈电路,几乎不存在,所以输出极不稳定。\"艾米丽补充道,她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代码而有些发红。
\"你们谁来看看其他模块?万一不止次声波发射模块有问题呢?\"李鸣问道,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正在仔细观察某个元件的结构。
\"看过了,大致看下来其他模块问题不大。\"柒霖回答,他的面前摊开着好几本技术手册。
\"还好就这个模块问题比较多,如果别的模块也有问题,那真的就废了…\"艾米丽叹了口气。
\"哎呀,这个次声波模块还真他妈…\"李鸣的话说了一半,突然意识到什么,尴尬地笑了笑。“不好意思,差点说出脏话。”
“其实已经说出来了…”艾米丽白了他一眼。
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冰喻最终拍板:
\"照虎画猫吧。我们不需要完全重新发明,但必须根据新阈值的需求,重新设计核心发声单元的物理结构和驱动电路。\"
思路一旦打开,后续的工作便变得清晰起来。
结合已有的数据和原始设计,他们专注于优化能量转换效率和频率稳定性。
键盘敲击声、绘图笔的沙沙声、以及低声的讨论再次充满了研究室,仿佛一首科技交响曲。
数小时后,当窗外天色开始染上黄昏的色彩时,一份全新的硬件设计图纸终于完成。
它并非彻底颠覆,却针对几个关键瓶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新型换能材料、优化的共振腔结构、以及新增的实时反馈模块。
\"希望能行。\"
冰喻将图纸文件打包,通过内部系统发送至站点工程部,\"剩下的,就看工程部同志们的手艺了。\"
他点击完\"发送\",抬起头,这才发现窗外的天色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昏黄,远方的天际线只剩下最后一抹暖色的光晕。
站点内的照明系统柔和地亮起,预示着晚餐时间的到来。
\"走吧。\"冰喻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后颈,看向同样疲惫但眼中仍带着光的三位伙伴,\"今天先到这里。我们先去食堂犒劳一下自己。剩下的,等新零件来了再说。\"
研究室的灯被逐一关闭,四人说着话,脚步声渐渐消失在走廊尽头。
窗外,夜幕终于彻底降临,但站点内依旧灯火通明,仿佛一座永不停歇的堡垒。
而他们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新的挑战和希望将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