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展示之后新挑战(2/2)
笔画落下时,指尖微微一顿。
有了方向。
不是立刻全面铺开,也不是无限拖延。而是分阶段、划区域、设试点。先在小范围验证技术兼容性,再逐步扩大应用规模;监管机制不必一步到位,但必须同步筹建,确保每一步都有底线约束。
至于西南的异动……
他终于伸手,将那枚传讯符从袖中取出。
符纸表面已有细微裂纹,显然是多次传递后的损耗品。他没有立即激活,而是放在案角,与玉简并列。
他知道,那边的波动不会无缘无故。三日前第一次预警时,他还以为只是残余阵法的余震。但现在看来,或许是某种规律性的现象。但它不能打断当前的决策节奏。
他需要先理清主线。
否则,哪怕解决了西南的问题,也会被更大的系统性危机拖入泥潭。
门外传来脚步声,很轻,停在门口又退了回去。显然是有人想进来汇报,却又不敢打扰。
他没出声叫人。
此刻他不需要新的信息输入,而是需要把已有的碎片重新排列。
合作清单、各方诉求、技术瓶颈、安全顾虑……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问题。它们是一张网上的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重新看向玉简。
在“阶段性”下方,他开始列出初步构想:
第一阶段:选定三个试点区域,分别由北矿盟、南岭机关宗、西漠苦行僧团主导,试行新技术落地;
第二阶段:建立联合监察小组,由各势力推选人员组成,负责监督资源分配与技术合规;
第三阶段:开放数据共享平台,但设置权限分级,核心参数仅限授权人员调阅。
写到这里,他顿了顿。
还不够。
这只是框架,缺了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让所有人都愿意遵守规则?
强压不行,利诱也不长久。
他想起展示会上,当《洪荒纪元图卷》展开时,那些代表眼中闪过的震动。那不是对利益的渴望,而是对一种可能性的认同——一个不再彼此攻伐、共同建设的新时代。
也许,答案不在制度本身,而在共识的塑造。
他提笔,在玉简边缘补上一行小字:**以共治促共识,以试点带全局**。
就在这时,案角的传讯符突然颤了一下。
表面裂纹微微扩张,一丝微弱的蓝光从中渗出。
他低头看去。
符纸上的文字开始浮现,缓慢而清晰:
“西南区地下三百丈,发现未知能量源持续释放低频震荡,初步判断为人工构造体,形态接近远古封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