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展望未来志高远(2/2)
技术不该只是工具,它应该能承载意义。
文化不该只是记录,它应当激发创造。
而这个洪荒世界,不该只是各方势力妥协后的平衡体,它应当成为一个能让每一个普通人也被看见、被记住的地方。
他不需要所有人都仰望强者,也不需要人人都追求飞升。他只希望,一个匠人花十年改进的滤芯,能被后人知晓;一个阵师随手写下的解析,能成为学徒入门的教材;一台机器的名字,可以不只是编号,而是寄托某种期待。
“长明”——长久光明。
不是谁赐予的恩典,而是他们自己点亮的火。
风忽然大了些,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他没有动,依旧站在高台之上。下方是统御殿的屋顶,再远处是连绵的山脉与工坊群落,更远的地方,新的阵基正在铺设,新的讲习堂陆续开工。
这一切还很脆弱。
一次材料短缺、一场内部争执、一个关键人物的退出,都可能让势头中断。现有的机制仍依赖他的介入,很多协作仍是临时性的,信用积分系统还未完全打通,跨域评审的标准仍在争论。
但他不能再只做那个随时准备补漏的人。
如果真要走下去,就必须有人先看到更远的地方,并把它说出来。
他缓缓抬起手,指向远方天际。那里晨光未现,但星辰尚存。
“百工共治,万族同辉。”
声音不高,也不刻意扩散,像是自语,又像是宣告。
不是口号,不是许诺,而是一条他决定走下去的路。
过去他做事,是因为必须有人做。
现在他继续前行,是因为他已经看见,另一头是什么模样。
他转身,却没有立刻下台。而是从袖中取出一枚新的空白玉符,以指为笔,凌空划下几行字。
第一条:设立“基层创新直报通道”,允许任意工坊绕过层级,直接提交设计草案。
第二条:启动“技艺传承记录工程”,抽调专人整理一线匠人的经验笔记,无论成体系与否,全部归档。
第三条:筹建“跨域联合试验场”,由他亲自督办,优先支持涉及多势力协作的技术攻坚。
写完,他将玉符悬于空中,注入一道灵力。符文化作流光,直坠下方统御殿中枢。
他知道,这些措施不会立刻见效,也会遇到阻力。但他已经不在乎短期内能不能落地。
有些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慢慢生根。
就像那台叫“长明”的转换器,最初也只是图纸上的一道线条。
高台之上,风仍未停。他立于栏前,身影被远处灯火映出长长的轮廓。
下方殿宇深处,玉符接收阵已开始运转,新的指令正在分解、分发。
而讲习堂里的诵读声,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