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不速之客(2/2)
“主要是第三级,机动预备金。”苏锦说,“这部分资金本来就是为了应对各种变化而设立的,调拨给朝廷也说得过去。”
“那第一级和第二级呢?”
“第一级绝对不能动,这是我们的生命线。”苏锦说,“第二级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考虑,但是要有严格的条件和程序。”
“这个想法不错。”陆在行点头,“这样我们既有了灵活性,又有了原则性。”
“对,这就是我们的底线。”苏锦说,“无论朝廷怎么施压,我们都要坚持这个原则。”
正说着,将军萧廷走了进来。
“我听说朝廷来人了?”萧廷问。
“是的,户部的钱维。”苏锦说,“他们想要调拨我们的预备金。”
“你怎么回复的?”
“我提出了条件。”苏锦把刚才的对话简单复述了一遍。
萧廷听了,满意地点头:“做得好。我们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能随便给人。”
“将军,您不担心得罪朝廷吗?”陆在行问。
“担心什么?”萧廷说,“我们又没有违法乱纪,凭什么要把辛苦攒下的钱白白送人?”
“但是朝廷的压力...”
“压力是有,但是我们也不是软柿子。”萧廷说,“苏锦的办法很好,既给了朝廷面子,又保护了我们的利益。”
“那如果朝廷真的按我们的条件来呢?”苏锦问。
“那我们就按规矩办事。”萧廷说,“该给的给,该要的要,公事公办。”
“明白了。”苏锦说。
当天下午,苏锦开始着手建立三级预备金制度。她把现有的预备金重新分类,制定了详细的使用规则和审批程序。
“苏姑娘,您这个制度设计得真周密。”刘德二看着新制度文件,佩服地说。
“这是必须的。”苏锦说,“钱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那我们现在的预备金够用吗?”
“目前来看是够的。”苏锦说,“但是如果朝廷真的要调拨,我们的机动预备金就会减少,需要想办法补充。”
“怎么补充?”
“开源节流。”苏锦说,“一方面继续优化支出,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想办法增加收入,比如扩大我们的服务范围,为其他单位提供财务管理咨询。”
“这个想法不错。”刘德二说,“我们的经验确实值得推广。”
“对,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苏锦说,“如果我们能够帮助更多的单位改善财务状况,就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家互相支持,共同应对外部压力。”
几天后,钱维又来了,这次带来了户部的正式文书。
“苏姑娘,户部经过商议,决定采纳你的建议。”钱维说,“这是正式的调拨令,请过目。”
苏锦接到文书仔细查看,发现确实按照她提出的条件制定,包括调拨数额、用途说明、归还时间和担保措施等。
“钱大人,这份文书基本符合我们的要求。”苏锦说,“但是有几个细节需要修改。”
“什么细节?”
“首先,归还时间太模糊,需要明确到具体的月份。”苏锦说,“其次,担保措施不够具体,需要明确担保人和担保方式。最后,利息条款需要补充,毕竟这是有偿使用。”
“利息?”钱维吃惊,“朝廷调拨还要付利息?”
“当然。”苏锦理直气壮地说,“钱大人,您想想,如果我们把钱借给商户,是不是要收利息?朝廷虽然是朝廷,但是在财务上也要按规矩来。”
“这...”钱维又被噎住了。
“而且,我们收的利息很低,只是象征性的。”苏锦说,“主要是为了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也是对我们承担风险的补偿。”
钱维无奈,只好答应回去修改文书。
“苏姑娘,你这是把朝廷当商户啊。”钱维苦笑。
“钱大人,在财务管理上,人人平等。”苏锦认真地说,“这不是对朝廷不敬,而是对制度的尊重。”
送走钱维后,陆在行忍不住笑了。
“苏姑娘,您真是太厉害了。”陆在行说,“连朝廷都被您治得服服帖帖的。”
“这不是治,这是讲道理。”苏锦说,“只要道理站得住脚,谁都不能强词夺理。”
“那您觉得朝廷会同意您的条件吗?”
“会的。”苏锦肯定地说,“因为他们确实需要钱,而我们的条件也不过分。”
果然,几天后钱维带着修改后的文书再次到来,这次完全按照苏锦的要求制定。
“苏姑娘,这次应该没问题了吧?”钱维问。
苏锦仔细审查后,满意地点头:“可以,我们同意这次调拨。”
“那什么时候可以拿到钱?”
“明天。”苏锦说,“我们需要一天时间办理手续。”
第二天,苏锦按照约定将一笔资金交给了钱维。
“苏姑娘,合作愉快。”钱维说。
“钱大人,希望以后都能这样按规矩办事。”苏锦说。
钱维走后,萧廷找到苏锦。
“这次处理得很好。”萧廷说,“既满足了朝廷的需要,又维护了我们的利益。”
“这只是开始。”苏锦说,“朝廷尝到了甜头,以后肯定还会来。我们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你有什么计划?”
“我准备写一本《财政预备金管理手册》。”苏锦说,“把我们的经验和制度整理出来,既可以规范我们自己的管理,也可以为其他单位提供参考。”
“这个想法不错。”萧廷说,“如果能够推广我们的经验,对整个朝廷的财政管理都有好处。”
“对,这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苏锦说,“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钱,还要帮助别人管好钱。”
当天晚上,苏锦开始撰写管理手册。她把这段时间的经验和思考都写了进去,包括预备金的分类、使用规则、审批程序、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
“苏姑娘,您这本手册写得真详细。”刘德二看着厚厚的手稿,感叹道。
“细节决定成败。”苏锦说,“财务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
“那您准备怎么推广这本手册?”
“先在我们府里试行,完善后再向其他单位推荐。”苏锦说,“如果效果好,可以请朝廷正式推广。”
“这样的话,您成了全国的财务管理专家了。”刘德二笑道。
“专家不敢当,但是能够为国家的财政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很高兴。”苏锦说。
几个月后,苏锦的《财政预备金管理手册》在朝廷内部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单位都开始学习和借鉴她的经验,财政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钱维再次来到将军府时,态度已经完全不同了。
“苏姑娘,您的手册在户部引起了很大轰动。”钱维说,“户部尚书特意让我来向您请教。”
“钱大人客气了。”苏锦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主要是关于预备金的风险控制。”钱维说,“我们想知道如何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苏锦详细解答了钱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苏姑娘,您真是我们的老师啊。”钱维感叹道。
“钱大人过奖了。”苏锦说,“我们都是为了国家的财政建设,应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从此,将军府不仅成了财务管理的典范,苏锦也成了朝廷财政改革的重要顾问。她的“抠门三不借”原则,更是被戏称为“铁公鸡账经”,在官场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