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晏子使楚的“智”与尊严(2/2)
晏子望着路边的楚国人,他们有的在挑水,有的在织布,跟齐国人也没两样。“尊严这东西,不是靠退让换来的。”他说,“就像这城墙,你越怕它塌,它越不结实;你挺直腰杆站在子,齐国也跟着受辱。”
大夫点点头:“可您说话太尖了,不怕伤了两国和气?”
“尖话里有实话。”晏子停下脚步,指着墙角的野草,“你看这草,看着软,可石缝里都能钻出来,因为它有根。说话也一样,只要根在理上,再尖也伤不了和气,反倒能让人看清道理。”
这话传到马克和苏拉耳朵里时,他们正在齐国的临淄城逛市集。卖陶器的摊主说起晏子使楚的事,说得眉飞色舞,手里的陶碗都差点摔了。
“晏子太神了!”马克蹲在摊位前,拿起个陶壶端详,“用‘狗洞’怼回去,用‘橘枳’讲道理,既没骂人,又保住了面子,这才是真智慧!我们那儿的人吵架,不是拍桌子就是拔剑,哪有这么漂亮的反击?”
苏拉正帮着摊主把打碎的陶片捡起来,闻言笑道:“可他要是光耍嘴皮子,没有齐国的实力做后盾,楚灵王未必会买账吧?就像这陶壶,要是胎质不结实,再好看的花纹也经不住磕碰。”
摊主是个老齐国人,听了直点头:“小姑娘说得在理!当年齐桓公开疆拓土,国力强,别国谁敢小瞧?晏子有底气,不光是嘴巧,是背后有个结实的齐国撑腰。”
马克想起自己见过的外交家,有的靠阿谀奉承换好处,有的靠强硬态度施压,可像晏子这样,既不卑不亢,又句句在理的,倒真少见。“不卑不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他感慨道,“面对比自己强的人,要不卑;面对比自己弱的人,要不亢。晏子面对楚王,既没跪舔,也没硬刚,就像水一样,既能避开石头,又能冲开障碍。”
苏拉把陶片扔进竹筐,轻声说:“我觉得他的话里,藏着真诚呢。他说‘橘生淮南则为橘’,不是故意抬杠,是真的在讲道理——人会受环境影响,这是实话。要是他光说‘我们齐国人不偷东西’,硬邦邦的,楚王未必肯听。真诚的话,哪怕尖一点,也比虚情假意的软话管用。”
旁边卖书简的老先生听见了,放下手里的毛笔:“这就叫‘言者有物’。晏子说的每句话,都有根有据,不是空泛的气话。他说狗洞是狗国的门,是因为‘使臣当走正门’是常理;他说橘枳不同,是因为‘水土影响事物’是常情。有常理常情打底,话就站得住脚,尊严也就立得住了。”
马克拿起一卷记录晏子言行的竹简,翻到“晏子使楚”那篇,字里行间仿佛能看见晏子挺直的腰杆。他突然明白,所谓扞卫底线,不是得理不饶人,是用智慧把道理讲清楚,用真诚让对方心服。就像晏子,他没喊“楚国必须尊重齐国”,可句句都在说“你得尊重我,因为我值得尊重”。
苏拉望着市集上往来的行人,有买有卖,有说有笑,没人因为身份高低就低人一等。她想起晏子说的“尊严”,或许就藏在这些日常里——卖陶壶的不缺斤少两,买布帛的不耍赖还价,遇见分歧时好好说话,不仗势欺人,也不妄自菲薄。
夕阳把临淄城的城墙染成了金色,马克和苏拉并肩往回走,手里提着买的陶壶和竹简。陶壶沉甸甸的,像晏子话里的分量;竹简轻飘飘的,却载着比金子还重的道理——原来扞卫尊严,从不是靠嗓门大,是靠心里的理、话里的真,还有那份不卑不亢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