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传承的犹豫(2/2)
\"可不变味,可能连看的人都没了,\"马克也不让步,\"我爷是弹三弦的,年轻时在茶馆说书,现在茶馆拆了,他的三弦只能锁在柜子里。您说,是让手艺在柜子里烂掉,还是换种方式活下去?\"
教室里吵成了一锅粥。杨木匠蹲在门槛上抽烟的样子,忽然在林小满脑子里冒出来——他总爱在傍晚把那些刨花扫到一起,点着了,看火苗慢悠悠地舔着木花,说那是\"给木头魂儿送行\"。可小杨说,那烟呛得邻居总投诉。
\"我想起个事儿,\"张萌萌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大家都安静了,\"我奶奶是绣苏绣的,以前只绣花鸟鱼虫。后来她看年轻人喜欢汉服,就把苏绣的针法用到汉服上,现在好多小姑娘专门找她定做。她说'针还是那根针,线还是那些线,就是换了个样子陪年轻人过日子'。\"
迪卡拉底把保温杯往桌上一放,发出\"咚\"的一声:\"萌萌说到点子上了——传承到底传的是啥?是那把锛子、那根针,还是手里的劲儿、心里的念想?\"
他走到窗边,指着楼外的老槐树:\"这树在这儿长了五十年,春天开花,秋天落叶,可它的根一直在土里使劲。要是它总想着'我得跟五十年前一模一样',早就被虫子蛀空了。\"
苏拉翻开笔记本:\"我查过,故宫的修文物师傅有个规矩:修旧如旧。但他们也说,得用新材料加固,不然那些瓶瓶罐罐撑不了几年。您看,连文物都得'新旧搭着来'。\"
\"可有的东西一换就不是那味儿了,\"林小满想起杨木匠的八仙桌,桌面光溜溜的,能照见人影,那是用手掌磨了上千遍才有的光泽,\"小杨说要用电刨子,快是快,可刨出来的木头,摸着跟塑料似的。\"
\"那是没找到巧劲儿,\"迪卡拉底笑了,\"我认识个做古琴的师傅,他用机器开木料,说'机器比手准',但最后上漆、调音,必须用手,说'机器没感情'。他的琴,既有老木头的魂,又能让现代人弹得顺手,照样卖得好。\"
正说着,马克的手机响了,他接起来\"喂\"了两声,挂了之后眼睛亮晶晶的:\"是那个糖画老爷子!他说要收那个网红当徒弟了,不光教怎么画,还教怎么讲糖画里的故事。他说'只要这故事有人听,糖画就死不了'。\"
王磊摸着下巴琢磨:\"这么说,传承不是把老东西像祖宗牌位似的供着,是得让它跟现在的日子搭上边?\"
\"就像我姥姥的竹筐,\"苏拉把小筐举起来,阳光透过细密的纹路,在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以前是装针线的,现在年轻人用来放化妆品、插干花。筐还是那筐,可用处变了,这不也是传下去了?\"
放学时,林小满特意绕到老街口。杨木匠的铺子开着门,他没做活,正蹲在地上,跟小杨比划着什么。小杨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亮着,好像在看视频。
她走过去,听见杨木匠说:\"这龙纹得这么拐,才像在飞......你那破手机能拍清楚不?\"
小杨咧着嘴笑:\"放心吧爸,我找了个做动画的朋友,到时候让这龙在屏幕上真飞起来!\"
夕阳把爷俩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那堆红木料上。林小满忽然觉得,那些木头好像真的有了魂,正憋着劲儿,想换个模样,接着在这世上好好活呢。
她想起迪老师说的话:\"传承不是把过去钉在墙上,是让它走下来,跟现在的日子拉拉手,说说话。\"或许杨木匠和小杨,正在学怎么跟老手艺好好说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