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2)
\"子若,原计划是围困会稽威慑王朗。\"
\"可听你所言,我军似无这般余裕?\"
\"正是!\"秦鸣斩钉截铁道:
\"平定江东后尚需时日安抚民心——\"
\"这些时日,须从王朗身上讨回来!\"
忽而展颜一笑:\"不过经吴郡一役,倒可改弦易辙。\"
\"新策更能兵不血刃迫其归降。\"
孙坚急问:\"计将安出?\"
\"无需大动干戈。\"秦鸣成竹在胸:
\"原拟先遣兵围城再施压劝降。\"
\"而今不妨攻心为上——\"
\"大军未至,先遣使通传王朗:\"
\"'吴郡丹阳已降,我二十万雄师驰骋江东。'\"
\"'今发十万劲旅讨伐会稽,降可生,战必亡!'\"
\"妙计!\"孙坚眼中精光乍现。
实则江东驻军不过十万,此言却是虚张声势。
(战略由奇兵突袭转为正面对决,这完全背离了秦鸣最初的谋划思路。
孙坚沉吟片刻,忽然发问:
\"若此计仍不能震慑王朗,又当如何?\"
秦鸣从容回应:
\"主公明鉴,此战真意已非单纯威慑王朗一人。\"
\"而是要营造全面碾压之势,震慑王朗及其麾下众多士族将领!\"
他环视帐中诸将,继续道:
\"诸位试想,我军虽已师老兵疲,但外人眼中——\"
\"先取丹阳,再克吴郡,两场大捷已塑造出我军无往不胜之威势。\"
\"现统合三郡兵力已达十万之众。\"
\"正好借势而为,虚张声威!\"
\"制造出我军兵锋所指、会稽必破的假象。\"
\"此讯若传,纵使王朗顽抗,其麾下文武士族将作何感想?\"
众将闻言皆陷入沉思。
唯有周瑜眼中精光乍现,抚掌赞叹:
\"妙!\"
\"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绝妙良策!\"
\"军情传开,王朗部众必生异心!\"
此言令众将豁然开朗。
确实——
面对势不可挡的强敌,普通士卒岂会甘心送死?
一旦军心动摇,恐怕王朗不降,部属也会倒戈相向!
孙坚抚须大笑:
\"好个攻心妙计!\"
\"如此施为,王朗老儿怕是要寝食难安了。\"
秦鸣含笑补充:
\"为策万全,当广派哨探南下散布军情。\"
\"同时集结吴郡可调之兵,虚张声势向会稽推进。\"
\"再令丹阳驻军佯动,制造三路合围之势。\"
\"必叫会稽守军未战先溃!\"
孙坚击节而起:
\"就依军师之策!\"
《会稽烽烟录》
建安三年春,丹阳大帐。
孙文台掷令箭于地:\"仲宣速拟战书,晓谕王景兴,十万虎贲已发,会稽城下相见!\"
\"三军集结,全师压境!\"
帐下诸将甲胄铿然:\"末将听令!\"
羽书南飞之际,孙氏旌旗蔽空。自丹阳至钱塘,五城守令皆箪食壶浆。凌操率五百壮士投效,潘璋、董袭相继来归,吴越大地风雷骤起。
山阴城内,郡守府。
王景兴攥着军报的手指节发白,厅中属官鸦雀无声。铜漏滴水声里,他终于打破死寂:\"诸君可有良策?\"
目光所及之处,众人皆垂首盯着青砖地缝。王朗转向右侧:\"仲翔,汝掌机要,且说。\"
虞翻整冠而起:\"孙氏挟新破严白虎之威,其锋不可当。《周易》云'坤至柔而动也刚',不若...\"言至此处,他忽然顿住。
王朗闻言,目光骤然锐利,冷冷扫向虞翻。
\"正是!\"
面对王朗逼视,虞翻面不改色,再次抱拳进言:
\"大人明鉴,我军与孙使君相抗实为不智。\"
\"使君身为扬州刺史,统辖全境。\"
\"如今朝中董卓专权,使君兴兵讨贼。\"
\"我军无论兵力还是名分,皆处劣势。\"
\"不如归顺使君,听其调遣。\"
说罢,虞翻离席上前,深施一礼:
\"恳请太守纳谏率众归降。\"
\"放肆!\"王朗拍案而起,
\"此等大逆不道之言,你也敢说?\"
\"孙坚虽居刺史之位,却擅自兴兵犯我疆界。\"
\"这哪里是朝廷义师?\"
\"分明就是叛军!\"
\"你竟劝我投降叛逆?\"
虞翻**,长揖至地不起。
堂中文武见状,彼此相顾。忽见贺齐起身附和:
\"虞功曹所言极是。\"
其余官吏纷纷响应:
\"附议!\"
\"请太守三思!\"
转眼间满堂官员尽数拜倒:
\"恳请太守率众归降。\"
\"你们......\"王朗气得浑身发抖,
\"莫非都要**?\"
\"属下不敢!\"虞翻正色道,
\"惟愿太守明察时势,莫再执迷。\"
众官齐声叩首:
\"请太守明鉴!\"
\"明鉴?\"王朗怒极反笑,
\"好一个明鉴!\"
\"你们的明鉴,就是要我归附叛逆?\"
他突然拔身而起:
\"孙坚狼子野心,四处征伐,与乱臣贼子何异?\"
\"要我投降?绝无可能!\"
【以下为话音未落,他猛然甩袖,怒气冲冲地转身离开。
这……
堂下众官吏面面相觑。
谁也未料到,王朗竟固执至此!
众人劝阻皆无果,他仍执意顽抗?
如此局面,该如何是好?
人群中,贺齐望着王朗远去的背影,眉头紧锁,悄悄靠近虞翻低声道:「虞大人,太守执意孤行,我等该如何应对?」
虞翻听罢,轻叹一声:「唉,我等身为属官,太守不纳谏,又能如何?」
说罢,他转向众人:「太守既已离席,诸位也散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