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1/2)
\"就连刚正的陆季宁,想来也不免为家族谋利。\"
\"此患不可不防!\"
旁听的孙策与周瑜不禁颔首。
周瑜暗自思忖:即便自己身为周氏子弟,若遇家族利益,恐怕也难以抉择。
他蹙眉道:\"先生所言切中要害。\"
\"但照此说来,我军似乎束手无策?\"
秦鸣朗声笑道:\"非也!\"
秦鸣闻言微微一笑:
\"我倒有个法子,或许能改善这般局面!\"
孙坚急声追问:
\"钟先生有何良策?\"
\"说穿了也简单,不过是个折中的法子。\"
秦鸣正色道:
\"既要任用这些人为官,不如设个规矩,叫他们不能直接用手中权力帮衬家族。\"
\"这规矩该如何定?\"
孙坚连忙问道。
\"说也简单,关键在于让他们治理的地方与家乡分开。\"
秦鸣含笑道:
\"具体说来,就是八个字:南人治北,北人治南。\"
096章三步棋,给世家套上重重枷锁
\"南人治北,北人治南!\"
孙坚三人听得这八字,眼前顿时一亮。
立刻明白了此计妙处。
世家子弟为官之弊,根源在于察举制。
一则察举制把仕途机会都给了世家大族,强者愈强。
二则被举荐者多在本地为官,容易结党营私。
而秦鸣此计,正好斩断了在本地为官的弊端。
就以汉末一世家袁氏为例。
袁家虽四世三公,但不管在洛阳当多大官,根基始终在汝南。
绝不会因在朝为官,就把根基迁到洛阳。
此计精要,正是让这些官员远离家族根基。
如此,至少能先管住官员的私心!
任你私心再重,在淮南为官也难直接影响江东亲族。
最多只能间接施加影响。
这般一来,立时就能限制官员权力。
更可在此基础上推行任期制,定期调任,防止世家在外地坐大!
想到此处,孙坚捋须笑道:
\"钟先生此计甚妙,简单却直指要害!\"
\"待我军拿下扬州,便可照此施行!\"
周瑜亦笑道:
\"先生此计一出,既能解人才短缺之急,又可防世家坐大,真乃良策!\"
孙策虽不善政事,闻言也连连称是。
秦鸣却摆手道:
\"诸位过誉了,此计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要根除世家之患,单靠此计还不够。\"
孙坚笑道:
\"先生既已指出世家一大患,想必对二患也有应对之策了!\"
周瑜急忙说道:
\"确实如此,先生。这一项隐患是私心,二项恐怕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势力了!\"
\"没错!\"
秦鸣立即回应:
\"如果说一患是世家对我们军队的威胁,那么二患就是关乎国家和家族的隐患!\"
\"天下世家,都是以土地作为根基。\"
\"有了这个根基,他们就会吞并土地,扩张自己的田产!\"
\"但有了田产就需要有人耕种,于是这些世家就会收留流民作为家奴,变成他们的私有财产!\"
\"如今乱世之中,这就是二大隐患!\"
说到这里,他看向孙坚,严肃地说道:
\"这个隐患会动摇国家根基,不能不慎重考虑!\"
(中间历史背景论述部分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疯狂兼并土地、隐匿人口的情况极其严重。
原本东汉有近六千万人口,到三国归晋时却锐减到不足千万。
即使在相对稳定的蜀地,人口也从八百万骤降至不足百万。
直到晋朝统一后统计,才发现蜀地突然多出几百万人。
这些被世家隐匿的人口,原本可以创造大量税收、供养军队。
看到秦鸣如此严肃,孙坚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出身贫寒的他感叹道:
\"子若说得太对了。自从黄巾之乱以来,战事不断,这些世家不知收留了多少流民。\"
\"这些流民不上户籍,谁知道具体有多少!\"
他赶紧询问:
\"对于这个隐患,子若有什么解决之策?\"
这时周瑜起身说道:
\"先生,这个策略讨论我是否需要回避?\"
作为世家子弟,他知道自家也在被议之列。
“公瑾无需多礼,坐下说话!”
“此患虽看似严重,实则仍有**之法。推行之时,还需周氏一族全力相助。”
“公瑾且听,此计对你只有好处。”
“我明白了!”
周瑜闻言,重新落座。
待他坐定,秦鸣继续道:
“针对此患,本军师有三条对策!”
“其一,清丈田亩,核验人口。”
“如今我军已掌控四郡,原有官府的户籍田册俱在。”
“首要之事,便是依照这些文书逐一核对田亩人口现状。”
“若有缺失,务必查明去向!”
“若系自然损耗,倒也罢了。但若是被世家豪强侵吞,定要追究到底!”
“吞了多少,就得吐出多少。若敢不还,便将其罪状公诸于世,拿这些世家开刀问斩!”
“此法甚妙!”
孙坚听罢,抚掌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