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2/2)
\"但初到吴郡尚需熟悉地形,切不可因敌军未能察觉就轻举妄动,以致功亏一篑!\"
孙坚立即会意,抚掌笑道:
\"军师所言极是!虽已兵临吴郡,仍需谨慎行事。\"
\"依军师之见,我军当如何部署?\"
帐内众人目光齐集。只见秦鸣从容道:
\"当务之急有两件事:其一广布哨探查勘周边,其二详察石城山与白虎山地形。\"
\"待此二事完备,方可进军。\"
孙坚闻言朗声笑道:
\"军师所虑周全。不过...\"
\"这两件事我已先派探马前去办理,想必很快就有回报。\"
正说着,帐外传来急报:
\"报——前方探马回报!\"
孙坚抚须笑道:\"说曹操曹操就到!\"
随即传令:\"速速进帐禀报!\"
只见探马匆匆入帐,单膝跪地:
\"禀主公,有紧急军情!\"
\"属下沿太湖北上时,发现吴县守军卸去甲胄,正由将领率领向白虎山移动!\"
此言一出,满帐哗然。孙坚剑眉微蹙:
\"敌军这是唱哪出?\"
众将面面相觑,皆露困惑之色。
然而,这三件事凑在一起,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孙坚怔了怔,随即追问:
“你刚才说什么?”
“再说一次!”
斥候赶忙抱拳禀报:
“小人方才见到一支兵马从吴郡出发,卸下铠甲后,被人带着往白虎山去了!”
斥候说完,心里同样困惑。
他实在弄不清缘由,只能如实上报!
可这番话重复一遍,营帐内众人的疑惑反倒更深了!
吴县派兵,莫非是要攻打白虎山?
可若真如此,为何要脱去铠甲?
这究竟是何意图?
孙坚沉思片刻,不由得转头看向秦鸣:
“军师,敌军此举何意?”
“难道吴县真要攻打白虎山?”
听孙坚发问,秦鸣也皱紧眉头。
纵使他足智多谋,乍闻此讯,一时也难以理清头绪!
但既然孙坚询问,他自然得认真应对。
想到这里,他缓缓起身,轻摇羽扇,问那斥候:
“我再问你,这支兵马离开吴县时,人数大约多少?”
斥候连忙回答:
“回禀军师,小人未能细数,但见敌军集结一处,规模约有七八千人!”
七八千人!
众人闻言,又是一阵错愕。
这点兵力能做什么?
秦鸣却眉头紧锁——据他们所知,白虎山与石城山的贼寇皆拥兵万余。
换句话说,派出七八千人,显然不是为攻山!
再者,敌军出城便卸甲,更说明其目标并非交战。
那么问题来了——
敌军为何前往白虎山?
为何要卸甲前往白虎山?
秦鸣暗自思忖,关键便在于“卸甲”这一举动!
卸甲能有何用?
休整?整顿?抑或伪装?
念及此,他再度询问斥候:
“你方才说,这支兵马出城后被人引至白虎山——带队出城者与引路者是否为同一人?”
营帐内众人听罢,纷纷面露不解。
仅凭这一点,就能看穿敌军意图?
年轻的周瑜眉峰紧蹙,显然陷入深思!
斥候略作思忖便抱拳回禀:\"启禀军师,离城时本是双骑,中途折返一人,现仅余将领率部向白虎山进发。\"
秦鸣指节轻叩案几,眼中精光闪现。此等行径,分明是暗中转运!城内有鬼,前线接应,这般瞒天过海之术,岂非通敌之实?
思绪电转间灵光乍现——吴郡与白虎山势同水火,盛宪断不会行此下策。能筹谋此局者,必与贼寇暗通款曲!
\"许贡......\"他唇间吐出这个名字,正是史书所载叛杀孙策的贰臣!
折扇轻收,他忽而笑问周瑜:\"公瑾可知吴郡都尉现居何职?\"
周瑜整衣而起:\"禀军师,都尉许贡性情豪烈,广结宾朋,门客众多,在江东......\"话音未落忽觉蹊跷:\"军师为何突询此人?\"
\"无甚要紧。\"秦鸣挥退斥候时袖袍翻飞:\"此讯甚妙,他日**行赏。\"
待斥候欢天喜地退下,帐中诸将却如坠云雾。孙坚按剑急问:\"军师莫再打哑谜!\"祖茂更是抓得铁甲铮铮作响:\"急煞我也!\"
秦鸣安然落座,羽扇轻摇间掷地有声:\"诸君勿扰,此乃通敌铁证!\"
帐内众将闻言,瞬间变色!
资敌?
那支兵马竟是送给严白虎的?
难怪众人皆感困惑!
孙坚先是一惊,随即追问:\"军师如何断定敌军在资敌?\"
\"正是!\"祖茂附和道,\"军师何以如此确定?\"
周瑜、孙策等人目光齐聚秦鸣。
秦鸣轻摇羽扇:\"此事不难判断。\"
\"首要前提是:敌军尚未察觉我军意图。\"
\"若被发现,我军岂能安然至此?\"
众人纷纷颔首。
这奇袭之策确实奏效,否则沿溧水北上时早该遭遇阻击。
\"既知此前提,诸位便可推想。\"秦鸣继续道,\"敌军既不知我军动向,其行动必非针对我军。\"
\"剥离我军因素,单看此事表象:\"
\"两人率七八千兵出城,卸甲后由一人带往白虎山,另一人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