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2/2)
孙策忍不住追问:“军师既断言陆康必会固守,又该如何引蛇出洞?”
秦鸣摇头笑道:“若已合围庐江,纵有千般计策也难诱其出战。”
“故而我军必须隐秘行事。”
“在具备全歼陆康的实力前,绝不可打草惊蛇!”
孙策闻言哑然。原来方才军师的夸赞并非认同,自己的战略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
众将却更觉困惑。孙坚皱眉道:“既要暗中调兵,又要诱敌出城,军师此计恐怕难以两全吧?”
帐中诸将纷纷颔首。
按常理而言,诱敌需用疑兵,但不出兵又何来疑兵?
众人目光再度聚焦于白衣谋士身上。
秦鸣见众人神色,含笑展开舆图......
我军无需亲自引陆康出阵,可借他人之手达成此计。
\"不如用借刀**之策?\"
\"借刀**?\"
众将闻言皆露疑惑之色。
孙坚父子同样眉头紧锁:\"请教军师,何为借刀**?\"
此计本由荀彧所创,尚未广传,秦鸣见状便解释道:\"所谓借刀**,便是借他人之力攻敌,我军坐享其利。\"
他指向庐江地形图:\"巢湖盘踞着悍匪郑宝,诸位可知?\"
桥蕤立即接话:\"此人乃庐江巨寇,拥兵过万,连陆康都忌惮三分。\"
孙策眼睛一亮:\"军师是要用郑宝引陆康出城?\"
\"正是。\"秦鸣赞许地点头,\"郑宝与陆康势同水火,只需稍加挑拨,陆康必会出城讨伐。\"
孙坚笑道:\"看来军师已成竹在胸,不如详细说说?\"
秦鸣与主公交换心照不宣的眼神:\"伯符先前所谋虽妙,却错判了关键——此战目标惟在陆康首级。\"
\"纵使攻占再多城池,对我军亦无益处。\"
\"具体可分三步实施:\"
\"其一,轻装夜行,经西曲阳、合肥秘密南下;\"
\"其二,潜伏巢湖,激化郑陆矛盾;\"
\"其三,待两败俱伤时突袭,先诛陆康,再灭郑宝。\"
他手指重重敲在庐江地图上,帷帐内杀机骤现。
在江面上画出一个圈后,他分析道:
\"待我军击溃陆康主力后,便可顺势掌控整个庐江郡!\"
\"此战若能除掉郑宝,今后剿灭其他流寇便是易如反掌!\"
秦鸣话音刚落,孙坚便激动地拍掌称赞:
\"妙计!真是妙计!\"
\"依此计行事,不仅能消灭陆康,还能顺势平定庐江!\"
\"放眼天下用兵之人,当属军师最为神机妙算!\"
\"这下必定能一举击溃陆康老贼!\"
他神采飞扬,先前的低落情绪一扫而空。
占据庐江不仅意味着控制一个郡,更是实现秦鸣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
待完全掌控庐江后,便可继续向江东挺进。
这就预示着秦鸣当初制定的战略即将实现。
一旦拿下扬州六郡,无论西进荆州还是北取徐州豫州,孙坚都将成为一方霸主!
众将领见状也欢欣鼓舞。
这个计策比孙策提出的更加简洁有效。
更大的战果意味着更辉煌的战功!
将领们纷纷**:
\"主公,既然军师已有良策,我军可以立即出动了!\"
孙策和桥蕤望着秦鸣,眼中充满惊叹。
这才明白为何孙坚如此器重秦鸣。
有此等谋略,何愁不能纵横天下?
哪路诸侯若得此等人才,必定奉若珍宝!
就在众人兴奋之际,秦鸣又开口道:
\"主公且慢高兴,出兵前还需您做一件略显委屈的事。\"
众人闻言皆感诧异,孙坚问道:
\"军师所指何事?但说无妨!\"
\"此事说大不大,就是有些失颜面。\"
秦鸣指着桌上的帛书笑道:
\"出兵前需给陆季宁回信,不但要赞同他的说法,还要表示不再强求。\"
\"这封信写得越诚恳,此战效果就越好!\"
孙坚听后大笑道:
\"我明白了!这定是军师的骄兵之计,与当年在汜水关对付华雄的计策如出一辙!\"
\"无需担忧,能取得胜利,区区颜面何足挂齿!\"
\"正是此理!\"
见孙坚心领神会,秦鸣微微颔首,便不再多言。在场诸将中,如祖茂、典韦等沙场老将早已明白其中关窍,而新近投效的赵云、桥蕤、孙策等人却茫然不解。待私下请教老将后,方才恍然大悟,愈发钦佩此计之周密。
这一计策既要暗中调兵遣将,又要借书信麻痹陆康。纵使陆康再如何警觉,恐怕也难以察觉他们的真实意图。正如军师一贯的谋略风格,犹如天罗地网,滴水不漏。
......
既定大计后,孙坚当即命王粲草拟帛书。程普、黄盖、朱治、赵岑留守九江,吕岱、吕范、严畯等新晋文官协助处理政务。孙坚亲率祖茂、韩当、赵云、典韦及新投效的蒋钦、周泰、邓当、宋谦等将领,以秦鸣为军师,王粲为军师佐吏,统领三万步骑精锐直取庐江。作为秦鸣的亲卫,孙策自然随军出征。
三万大军悄然离开九江郡,向庐江方向进发。与此同时,由王粲代笔的孙坚\"谢罪书\"也送到了陆康案前。
庐江郡治舒县,郡守府内。
年过六旬的陆康虽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正在厅中处理政务。这位勤勉的太守案前堆满竹简,数名属吏穿梭其间,将他的政令传达执行。庐江郡在其治理下井然有序。
\"寻阳县上报的贼患是怎么回事?\"陆康突然发问。
一名属吏立即回禀:\"启禀太守,此贼首名甘宁,字兴霸,去年起就在长江流域流窜作案。原本主要在江夏一带活动,近来却频频试图突破我军防线东进。寻阳县令恐其登岸劫掠,故而上报。\"
\"原来如此。\"陆康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既然这贼人我也有所耳闻,他要东去便由他去吧!\"
\"丹阳吴郡一带流寇不少,正好让他们自相残杀!\"
小吏闻言立即拱手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