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明心见性,儒道薪传(2/2)
周夫子颔首,示意李寻重新坐下,收敛心神。随即,他开始以一种低沉而富有韵律的声调,口述《明心诀》的总纲与具体修炼法门。这心法果然玄妙,通篇不涉及任何经脉运行、真气搬运,只关乎意念的引导、心神的锤炼与本性的洞察。
“《明心诀》,首重‘观想’与‘持诵’。”周夫子详细讲解道,“观想自身如皓月悬空,清辉遍照,纤尘不染,洞彻幽微。此非幻象,而是借此意象,涤荡内心尘埃,驱逐纷杂妄念,使心神归于清明寂静,如明镜止水,映照万物而本身不动。”
“持诵特定静心真言,其音振于识海,其意直指本心。非为祈求外力,而是以音声为锤,锻造心神,巩固意念,唤醒内心深处那一点不昧的灵明。”
他传授了李寻一段古朴简练,却蕴含着中正平和、坚定无畏意念的真言,并讲解了持诵时的呼吸配合与心神专注的要领。
“修炼此诀,不拘时辰,不限地点。行住坐卧,皆可为之。关键在于‘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何时该停止外驰的意念,回归内心,便能获得安定。初时或觉杂念纷飞,难以持久,切莫焦躁,只需一次次温和而坚定地将意念拉回观想与持诵之上,如同擦拭镜面,日久功深,自然心光发露,照破无明。”
“此诀最终之境,在于‘心若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空’。不迎不拒,不将不迎,以绝对清明冷静之心,应对万事万物。以此定力,驾驭万法,辨别邪正,则外力难侵,魔念难扰。”
李济川天资本就聪颖,加之近日沉浸典籍,心境修炼颇有根基,更怀着一颗恭敬虔诚之心,很快便把握住了《明心诀》的精髓。他依法尝试,闭目盘坐,先是调整呼吸,使之平稳深长,然后开始在脑海中观想一轮皎洁明月,悬于无边识海之上,清冷光辉洒遍每一个角落,同时心中默诵那静心真言。
初始时,果然如夫子所言,脑海中杂念此起彼伏,一会儿想到功法修炼,一会儿想到魔门威胁,一会儿又想到日常琐事,观想的明月也时明时暗,难以稳定。但他谨记夫子“知止而后有定”的教诲,不急不躁,如同一个耐心的牧羊人,一次次将那些游离的“意念之羊”驱赶回“观想”与“持诵”的草场。
渐渐地,他感觉心神仿佛被一股清凉甘洌的泉水从头到脚洗涤过,变得异常清明、宁静、通透。外界的雀鸟声、风声似乎还在,却不再构成干扰,反而如同遥远的背景音;内心的焦躁、疑虑、不安,也如同被月光照散的薄雾,悄然隐去。
在这种“明镜止水”的状态下,他感觉自己对自身的洞察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能清晰地“看”到那些细微的、平时难以察觉的情绪波动与意念生灭。
他心念微动,在这种状态下,尝试着去运转《太初衍化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丝平日里虽然温顺但总感觉有些“活跃”的太初真气,此刻变得异常沉静、凝练,流转之间圆融自如,仿佛与他的心神完美同步。更让他惊喜的是,那偶尔会从功法本源中透出的、一丝极其细微却真实存在的燥意与戾气,在这清明宁静的心神之力映照与安抚下,竟如同冰雪遇阳般,悄然消融、化解,再也无法掀起半点波澜!
不仅如此,当他将《明心诀》修炼出的这种“明镜之心”与太初真气结合,并稍稍外放感知时,他对周围环境的能量感知范围似乎有所扩大,感知的清晰度也提升了数倍。空气中灵气的流动,草木蕴含的生机,甚至大地深处传来的微弱脉动,都仿佛被放大了一般,清晰地映照在他的心湖“明镜”之上。尤其是对那些阴邪、混乱、负面的气息,感知得更加敏锐、清晰,仿佛黑暗中点燃的烛火,异常醒目。
“此法果然神妙无比!”李济川缓缓睁开眼,眼中清澈如水,又带着难以掩饰的欣喜光芒,“不仅可定心神,祛杂念,化戾气,更能助我澄澈感知,洞察外邪!实在是驾驭太初真气、应对魔气的无上辅助法门!”
周夫子一直安静地在一旁观察,见他初次修炼便有如此成效,眼中欣慰之色更浓,抚须含笑点头:“你能初窥门径,且与自身功法如此契合,甚好,甚好!切记,修行此诀,贵在坚持,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融入日常,时时拂拭,勿使惹尘埃。它或许无法直接提升你的真气修为与杀伐之力,但却能让你在力量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你在迷雾之中,始终保有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自此,李济川的日常修炼中,又加入了《明心诀》这门至关重要的功课。他发现,在修炼《太初衍化诀》之前,先运转《明心诀》平定心神、澄澈意念,不仅入门更快,真气运行也更为顺畅精纯;也能更好地巩固修炼成果,消除疲劳,避免因力量增长或杀戮之气可能带来的心浮气躁、魔气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