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团队初成,信任考验(1/2)
林薇没有依靠顾夜琛的强压,而是凭借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项目前景的清晰描绘,成功地说服了几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暂时“借”出了几名骨干。加上她自己从外部物色的一名精通国际并购法的年轻律师,以及内部主动请缨的两位对变革充满热情的年轻项目经理,一支八人的北美项目核心团队总算初步搭建起来。
首次团队会议在变革中心的小型会议室举行。气氛算不上热络,甚至有些微妙的紧张。来自财务部的资深分析师赵峰,约莫四十岁,脸上带着资深员工特有的审慎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而来自研发部的技术天才、刚提拔上来的副总监陈亮,则是一副技术宅的耿直模样,对数据和逻辑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林薇站在白板前,简要介绍了项目背景和初步尽调重点。她刚提到要初步评估“创芯科技”核心专利的长期市场价值与潜在替代风险,赵峰就推了推眼镜,开口质疑:
“林总监,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精确的财务模型,评估收购价格区间和投资回报率。您提到的这个‘技术前瞻性风险评估’,听起来很虚,而且需要投入大量技术人力进行深度研判,周期长,在初期阶段是否必要?我们应该先抓主要矛盾,把账算清楚。”
他语气平稳,但话语间的倾向性很明显——重财务,轻技术,追求效率和短期可量化的成果。
陈亮立刻皱起了眉头,不等林薇回答,就直接反驳:“赵工,账算得再清,如果买回来的技术三五年后就被淘汰,或者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致命漏洞,那投入再多资金也是打水漂!技术尽调是地基,地基不牢,财务模型建得再漂亮也是空中楼阁!”
他语气急切,带着技术派特有的对“外行指导内行”的反感。
会议室内瞬间充满了火药味。其他团队成员面面相觑,不敢轻易插话。
林薇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了然。这是典型的不同职能部门思维模式的碰撞,也是她推行“跨界协作”、“赋能团队”理念必然会遇到的挑战。
她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用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链:“赵工强调财务模型的重要性,没错。陈工强调技术尽调的基础性,也没错。但我们的目标不是二选一,而是让二者有机结合。”
她看向赵峰:“赵工,一个更精准的财务模型,是否应该建立在对未来现金流更可靠的预测上?而技术的先进性与可持续性,正是决定未来现金流的关键变量之一。”
她又看向陈亮:“陈工,技术尽调的结果,最终也需要转化为财务语言,才能被决策层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能提前与财务团队共享风险评估的维度和初步发现,是否有助于他们构建更科学的模型?”
她将双方的立场拉回到共同的目标——促成一次成功且风险可控的收购——上,并指出了协作的必要性。
赵峰沉默了一下,似乎在消化她的话。陈亮也冷静了些,点了点头。
“这样,”林薇趁热打铁,“我们分两步走。陈工带领技术小组,优先排查已知的最高风险领域,一周内给出初步的‘红黄绿’风险等级清单和简要说明。赵工带领财务小组,同步根据现有数据和假设,搭建基础模型框架,并明确需要技术团队输入的关键参数。每周我们进行一次跨组会议,同步进展,弥合分歧。如何?”
这个方案兼顾了效率和深度,也给了双方明确的职责和协作节点。赵峰和陈亮对视一眼,最终都点了点头。
“好的,林总监。”
“没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