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仿制捷克式弹匣(2/2)
“咔嗒”一声,弹匣顺利卡入机枪的弹匣槽,但李铮却皱起了眉头——他轻轻拉动枪机,感觉有阻力,显然供弹不顺畅。“肯定是弹簧槽的位置有点偏,导致弹簧受力不均。”李铮把弹匣拆下来,用卡尺测量弹簧槽的位置,果然发现比原装弹匣偏了0.5毫米。
“没事,第一次做,有偏差很正常。”王铁锤拍了拍李铮的肩膀,“咱们调整一下机床的参数,再做一个试试。”
孙小虎也凑过来说:“李师傅,我刚才记尺寸的时候,发现弹簧槽的中心距离弹匣边缘比原装的多了0.3毫米,下次咱们把这个尺寸调过来,说不定就好了。”
李铮点点头,重新调整了机床的刀架位置,按照新的尺寸加工第二个弹匣。这次,他格外小心,每加工一个部位,都要停下来测量一次,确保尺寸精准。晚上八点多,第二个弹匣加工完成。
李铮拿着新弹匣,再次走到轻机枪旁。这一次,弹匣顺利装进去,拉动枪机时没有丝毫阻力。他往弹匣里装了二十发复装子弹,对老周说:“老周,来试试,打几发看看供弹怎么样。”
老周接过机枪,走到作坊外的空地上,对准远处的树干扣动扳机。“哒哒哒……”机枪连续射击,二十发子弹顺畅地打完,没有出现一次卡壳,子弹全部命中树干,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弹孔群。
“成了!供弹太顺畅了!比原装的还好用!”老周兴奋地大喊,手里的机枪都快握不住了。
作坊里的工人听到动静,都跑了出来。孙小虎抢过弹匣看了又看,激动地说:“这是咱们自己造的弹匣!以后轻机枪再也不用缺弹匣了!”王铁锤则拿着弹匣,用手指敲了敲弹匣壁,感慨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咱们能用机床造出这么精密的东西,这要是在以前,手工敲一年也敲不出一个合格的。”
李铮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他拿着弹匣对众人说:“今天只是个开始,咱们接下来批量生产弹匣,每天造十个,争取一周内让每挺轻机枪都配上三个以上的弹匣。另外,咱们还要改进弹匣的设计,比如在弹匣壁上刻上防滑纹路,让战士们换弹匣时更顺手。”
“好!”工人们齐声回应,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接下来的几天,作坊里的机床几乎都在加工弹匣。李铮优化了加工流程:孙小虎负责切割弹匣轮廓,王铁锤负责加工弹簧槽,另外两个熟练的工人负责倒角和安装卡扣,分工明确,效率大幅提升。第一天造了八个弹匣,第二天就达到了十二个,到了第五天,已经造出了六十多个合格的弹匣。
李铮还按照之前的想法,在弹匣壁上刻上了防滑纹路——他在机床上加装了一个小的滚花轮,加工完弹匣主体后,用滚花轮在弹匣壁上滚出细密的纹路,既不影响弹匣的强度,又能增加摩擦力。战士们拿到带防滑纹路的弹匣后,都赞不绝口:“以前换弹匣时手滑,总要掉好几次,现在有了这纹路,一下子就能装上,太方便了!”
这天下午,张大山特意来到作坊,看到堆在角落里的六十多个弹匣,又看了看试射的轻机枪,高兴地拍着李铮的肩膀说:“李师傅,你们真是雪中送炭!旅部刚给咱们团增配了两挺轻机枪,正愁没弹匣呢,你们就造出这么多,还带防滑纹路,太贴心了!”
“张团长,这都是应该的。”李铮笑着说,“咱们还在改进弹匣,以后争取造出能装三十发子弹的加长弹匣,让轻机枪的火力更持久。”
张大山眼睛一亮:“三十发的加长弹匣?那太好了!要是能成,咱们的轻机枪在战场上就能压制住日军的火力了!”
夕阳下,李铮和张大山站在作坊外,看着远处的群山。轻机枪的试射声还在山谷里回荡,那声音不仅是武器的轰鸣,更是根据地军工力量崛起的宣言。李铮知道,仿制弹匣只是他们军工发展的一小步,未来,他们还会造出更多、更先进的武器,为抗战胜利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