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火锻山河 > 第233章 徐小眼改进零件加工夹具

第233章 徐小眼改进零件加工夹具(1/1)

目录

暮春的军工车间,零件加工区的机床轰鸣声比往日更显密集。徐小眼蹲在一台车床旁,眉头紧紧皱着——王二柱正在加工轻机枪的机匣,虽然用了总部调拨的精密卡尺,但装夹零件时,还是出现了0.8的误差。这样的误差,虽然在组装时能通过手工修正勉强使用,但会导致轻机枪连续射击时,机匣与枪机的配合出现松动,影响射击稳定性。

“二柱,停下!”徐小眼站起身,对着王二柱说,“你看,机匣的定位孔偏离了中心线0.8,这样加工出来的零件,组装后会影响轻机枪的性能。”

王二柱停下机床,拿起卡尺测量了一下,脸色瞬间变得通红:“徐师傅,对不起,我装夹的时候已经很小心了,可还是没对准。”

“不怪你,”徐小眼叹了口气,“主要是咱们现在用的通用夹具太简陋,只能靠肉眼对准零件的加工位置,很容易出现误差。要想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必须改进装夹方式,制作专用的加工夹具。”

所谓专用夹具,就是根据特定零件的形状和加工要求,设计制作的固定装置,能精准定位零件的加工位置,减少装夹误差。这个想法在徐小眼的脑子里已经盘旋了很久,之前因为忙于生产,一直没来得及实施,现在随着轻机枪生产精度要求的提高,改进夹具已经迫在眉睫。

徐小眼立刻找到李铮,将改进零件加工夹具的想法告诉了他。“李主任,现在零件加工的最大问题就是装夹误差,尤其是枪管、机匣这类关键零件,误差超过0.5就会影响武器性能。如果能制作专用夹具,将装夹误差控制在0.5以内,轻机枪的稳定性肯定能大幅提升。”

李铮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很好!专用夹具能从根本上解决装夹误差的问题,你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

“我需要吴师傅帮忙设计夹具的图纸,还需要铁匠组帮忙锻造夹具的毛坯。”徐小眼说,“另外,零件加工区需要抽调两名技工,协助我制作夹具。”

“没问题!”李铮立刻答应,“我这就通知吴师傅和王师傅,让他们全力配合你!”

很快,徐小眼和吴天浩就投入到专用夹具的设计中。他们首先选择了轻机枪的枪管和机匣作为突破口——这两个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最高,装夹误差也最容易影响武器性能。

“枪管的加工关键是定位两端的中心孔,”吴天浩拿着枪管的图纸,对着徐小眼说,“我们设计的夹具,要能精准固定枪管的外径,让枪管的中心线与车床主轴的中心线重合,这样加工出来的枪管才能保证同轴度。”

徐小眼点点头:“机匣的加工则需要定位多个孔位和平面,夹具上要设置多个定位销,确保机匣在加工过程中不会移动,每个孔位的加工位置都能精准对应。”

两人反复讨论,绘制了数十张设计草图,最终确定了专用夹具的方案:枪管加工夹具采用“V型块+压板”结构,V型块能贴合枪管的圆形外径,精准定位中心线;压板通过螺栓将枪管固定在V型块上,防止加工时晃动。机匣加工夹具则采用“底座+定位销+压紧螺栓”结构,底座上设置与机匣底部形状匹配的凹槽,定位销对应机匣上的工艺孔,压紧螺栓从顶部将机匣固定,确保机匣在加工过程中位置不变。

设计图纸确定后,制作工作正式开始。王铁锤带领铁匠组的工人,用铸铁锻造夹具的毛坯——V型块、底座、压板等零件,都需要经过反复锻打,确保强度和稳定性。经过两天的奋战,夹具毛坯锻造完成,送到零件加工区进行精细加工。

徐小眼带领两名技工,开始加工夹具零件。他们先用铣床加工V型块的V型槽,确保槽的角度和深度精准,能贴合枪管的外径;然后加工底座的凹槽,使其与机匣底部的形状完全一致;接着制作定位销,确保定位销的直径与机匣工艺孔的直径误差不超过0.01;最后组装夹具,调整各个零件的位置,确保夹具的精度符合要求。

制作过程中,最困难的是V型槽的加工。V型槽的角度要求是90度,误差不能超过0.5度,否则无法精准定位枪管的中心线。一开始,加工出来的V型槽角度偏差达到了1度,不符合要求。徐小眼和技工们反复调整铣床的角度,用样板比对,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将V型槽的角度控制在了90度,误差不超过0.3度。

经过五天的连续奋战,第一套枪管加工专用夹具和第一套机匣加工专用夹具终于制作完成。徐小眼和王二柱一起进行测试——将一根枪管固定在专用夹具上,装夹到车床上,启动机床加工。加工完成后,用千分尺测量枪管的同轴度,误差只有0.2,远低于之前的0.8;接着,将一个机匣固定在专用夹具上,加工定位孔,测量孔位的偏差,误差也只有0.3,完全符合要求。

“成功了!专用夹具成功了!”徐小眼激动地大喊,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了喜悦。

王二柱也兴奋地说:“徐师傅,这夹具太好用了!装夹零件的时候,只要对准定位销,拧紧螺栓就行,根本不用靠肉眼对准,既快又准!”

有了第一套的经验,徐小眼又陆续制作了枪机、弹匣等关键零件的专用加工夹具。这些夹具投入使用后,零件加工误差从之前的0.8降至0.5以下,部分精密零件的误差甚至能控制在0.3以内。

零件加工精度的提升,直接带来了轻机枪性能的改善。在后续的试射中,装配了高精度零件的轻机枪,连续射击100发子弹后,弹着点的散布范围比之前缩小了15%,射击稳定性大幅提升。

“太好了!徐师傅,你立大功了!”李铮看着试射报告,高兴地对徐小眼说,“现在咱们的轻机枪精度和稳定性都上了一个台阶,前线的战士们肯定会更喜欢!”

徐小眼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接下来,我还要继续改进其他零件的加工夹具,争取把所有零件的加工误差都控制在0.5以内,让咱们生产的武器性能更上一层楼!”

消息传到前线,独立团的战士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换上新生产的轻机枪。三营的一名轻机枪手,在试射了新枪后,激动地说:“这新枪太稳了!连续射击几十发,枪身一点都不晃,子弹打得又准又密集,真是咱们杀敌的利器!”

夕阳下,零件加工区的机床依旧在忙碌着,工人们熟练地使用专用夹具装夹零件,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越来越高。这些看似普通的夹具,却凝聚着徐小眼和工人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提升武器性能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抗战胜利默默积蓄着力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