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接待总部派来的军工考察员(2/2)
随后,李铮带他们参观了弹药区。陈婉儿正带领一群女工在流水线上装填掷弹筒榴弹。从弹体压制、炸药灌装、雷管封装到引信安装,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车间一角,还设有安全隔离区,专门处理哑弹与故障品。
“我们实行‘三检制度’——自检、互检、终检,”李铮解释,“每枚弹药都要经过三次检查,确保安全。目前手榴弹月产1200枚,掷弹筒榴弹1000枚,基本能满足前线一个团的作战需求。”
张教授拿起一枚手榴弹,仔细检查拉火环与引信接口,又查看炸药填充的密实度,频频点头:“结构紧凑,用料节约,安全性也考虑周全。这比我们之前配发的‘土造手雷’强太多了。”
最后是组装区。六名工人分工协作,不到一个时辰,一挺轻机枪便在他们手中完成组装。李铮拿起枪,拉动枪机,试射空膛,声音清脆利落。
“张教授,这是我们最新改进的‘太行-3型’轻机枪,”他介绍道,“采用气冷式枪管,可快速更换,射速每分钟300发,有效射程800米。我们还加装了简易两脚架,适合山地作战。”
张教授接过枪,反复端详,从枪管到扳机,从弹匣到枪托,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他缓缓道:“这不仅是武器,更是艺术品。你们用最原始的条件,造出了最实用的装备。‘土法炼钢+模块化生产’,这八个字,将成为根据地军工的灯塔。”
参观结束后,李铮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向两位考察员做了长达三个时辰的技术汇报。从炼钢炉的热效率计算,到车床的传动比设计,从钢材的退火工艺,到枪械的寿命测试,他事无巨细,一一讲解。张教授与王工程师听得聚精会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与图示,还不时提出问题,李铮皆以实战经验作答,毫无保留。
汇报结束,张教授缓缓合上笔记本,目光深邃:“李主任,你们的工作,已经超越了‘生产武器’的层面。你们是在构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军工体系——它不依赖大工厂,不依赖进口设备,而是扎根于群众、扎根于山野,用智慧与坚韧,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精神胜利。”
王工程师补充道:“我们回去后,会立即向总部提交报告,建议将‘太行模式’列为全军重点推广项目。同时,我们会协调延安机械厂,为你们定制两台精密车床,并调拨一批钢材化验设备和光学测量仪,帮助你们进一步提升精度。”
李铮眼眶湿润,郑重敬礼:“感谢总部!感谢两位教授!我们一定不负期望,把车间变成抗战的‘铁砧’,为前线锻造更多利剑!”
接下来的两天,张教授与王工程师深入每一个岗位,与工人同吃同住,记录下每一项技术创新的细节。他们观看了简易车床的齿轮咬合过程,参与了钢材退火的温度控制实验,甚至亲自尝试操作土法钻床。他们被工人们的创造力深深震撼,王工程师在日记中写道:“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工业的未来——不是高楼林立的工厂,而是藏于山野、生于战火、成于人民智慧的‘火种’。”
临行那日,春阳初升,山间雾气缭绕。张教授紧紧握住李铮的手,声音低沉而有力:“李主任,你们是根据地军工的‘火种’。这火,终将燎原。希望你们继续探索,继续创新,为全军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我们,等着你们的捷报。”
李铮挺直腰板,目光坚定如铁:“请教授放心!只要太行山还有铁,还有火,还有人,我们的炉火就永不熄灭!我们一定造出更多好枪,送上前线,打跑鬼子!”
目送考察组的身影消失在山道尽头,李铮站在车间门口,久久未动。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考察,更是一次传承的开始。总部的认可,是信任,更是责任。他转身走进车间,高声喊道:“同志们!总部派来的专家走了,但他们带走了我们的经验,也带回了更大的希望!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太行-3型’轻机枪产量提升30%,同时启动‘新型掷弹筒’研发项目!为了抗战胜利,为了千千万万同胞,我们——不能停!”
车间里,炉火更旺,机床声更响,如同一首永不停歇的战歌,在太行山的山谷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