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2/2)
蓝玉、常茂等人,杀意骤起!
那是真真切切、几乎凝成实质的杀意。
他们不介意就在此时,让这些所谓的外臣,领教一下什么叫“不知死活”的代价。
但就在这时,
祭祀老者也缓缓起身。
笑眯眯地说道:
“诸位请勿误会!”
“我们使团此行,本就是为了两国友好交流,才前来大明访问……”
“虽然时机选得不太合适。”
“但这都是出于急切之心!”
“再加上,我们一直在等待盛典的主人出现!”
“却迟迟未能等到。”
“所以……”
“才出此下策!”
“希望各位不要见怪!”
“不过,我们的要求很简单,无非文武两道而已……”
“既然大明的皇长孙不露面……”
“向整个大明的才俊请教,也是情理之中。”
祭祀老者含笑而言。
但谁都明白他的盘算。
气氛顿时凝固!
大明这边,武将杀意凛然。
文臣怒不可遏。
就连百姓,也纷纷怒目而视。
整个场面陷入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老爷子更是猛然转身!
眯起双眼。
寒光与暴戾迸发!
“今天,是咱为咱大孙准备的盛典!”
“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但今天……”
“莫非你们真以为,咱就不敢拼着两国交恶、甚至开战的代价……”
“斩了你们吗?”
老爷子真的怒了。
这位大明的洪武帝,一旦真正发怒,
仿佛整个大明的天空,都瞬间阴沉下来,充满了血色与恐怖。
然而……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
下一刻!
一道如春风般温和的声音,轻轻响起。
恰似春日暖阳,驱散了所有的阴冷与死寂!
“皇爷爷……”
“不过是些不懂礼数的蛮夷罢了……”
“何须动如此大的怒气?”
一时间,
所有人齐刷刷转头,目瞪口呆!
天地间一片寂静!
初夏的怀城,已渐有暑意。
从盛典开始至今,怀城乃至京城的百姓站立许久,不少人额上已沁出热汗。
可就在这一刻,
当那道温润的嗓音轻轻响起时,
所有人——
包括文武百官、诸国使节、皇子皇孙,乃至老爷子——
全都转头望去……
不远处,
一位少年身着青衣,眉目清秀、身姿挺拔,双眸清澈深邃,犹如寒潭。
第一眼看到他,
百姓完全愣住。
大明的文武官员则一脸茫然,似乎还未完全反应过来。
然而!
蓝玉呆立不动。
目光牢牢锁定那道突然出现的身影。
一颗心几乎跳到了喉咙口!
像极了!
简直一模一样!
常家三兄弟也不由自主停在原地,怔怔出神。
常茂举起袖口抹了抹眼角。
常升喉头哽咽:“大、大哥……那孩子……我好像瞧见大姐的影子了!”
常森捂住双眼,声音发颤:“太像了,和大姐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那孩子……难道就是雄英?”
另一侧。
燕王朱棣深深吸气,眼神既柔和又锐利。
他的三个儿子反应各异:朱高炽面露欣喜,朱高煦惊惶失措,朱高燧则满脸懵懂。
当年燕王尚在京师时,朱高炽与朱雄英最为亲近。
朱高煦那时虽年幼顽劣,连皇叔都敢冲撞,唯独惧怕朱雄英。
朱高燧出生时燕王已就藩北平,对这位兄长印象不深。
但朱高炽第一眼就认出来了——
这就是朱雄英。
他不禁望向朱允炆,只见对方脸上交织着惊惶、失落与恐惧。
朱高炽暗叹一声。
别看他体态臃肿,若论体察人心之细腻,他自认无人能及。
若是朱允熥在此,此刻定当泪如雨下。
朱允炆终究不是一母所生啊!
他忽然想起祖母。
若她老人家仍在世,见到这般情景该多么欣慰。
当年朱雄英早夭,祖母悲痛欲绝,祖父暴怒恍惚。
不久后祖母也随之离世。
若她能亲眼目睹这一幕……
该有多好?
十年了。
这个人终于回来了。
朱高炽恍惚间分不清眼前是现实还是幻境。
他的目光转向场中情绪最激动的两人。
太子朱彪浑身颤抖,泪流满面。
他缓缓伸出双手,连声音都在发颤:
“雄……英……”
无数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发妻临终时,他曾在榻前立誓要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可当她真正闭眼那刻,他只觉万念俱灰。
从此再无儿女私情,只剩江山社稷。
连那个年幼的孩子也无暇顾及。
后来是那个不满四岁的孩子,肩负起兄长的责任,将襁褓中的弟弟带到四岁。
仿佛命运的轮回。
直到那天,这个孩子也走了!
无数个深夜里,朱彪从不敢踏足他们住过的宫院。每次经过,都会感到彻骨的疼痛。
朱彪心如刀绞,对那女子满怀愧疚,整夜辗转难眠。直到此刻——他终于看见了,那张面容竟如此相像!朱彪掩面无声,泪如雨下,只一遍遍唤着:“雄英……”
身旁的老爷子早已三步并两步冲上前,仔细端详着儿子的脸庞,红着眼眶重重拍他的肩:“见到就好……到底长大了。”他反复安慰着,自己却亦哭亦笑。
朱雄英将众人的神情尽收眼底,缓步走上高台。往昔记忆在脑海中翻涌,暖意自心底喷薄而出,令他难以自持。真正与亲人重逢的温暖,远比想象中更动人。
只是他心中仍有隐忧——仅有一个时辰的相聚,实在太短。但望着至亲们因他而展露的欢颜,便觉得一切都值得。只要完成第四阶段,离真正的归来便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