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处分周卫国(2/2)
高地上的哨兵发出了警报。先锋连张连长立即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还击。士兵们用手中的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奋力抵抗,子弹在树林间穿梭。
然而,问题很快显现:张连长通过电台向团部请求炮火支援和预备队策应。但由于周卫国不在,副军长方胜利对前沿具体态势的感知不如周卫国敏锐,在审批和下达指令时出现了宝贵的迟滞。炮火支援未能第一时间覆盖日军进攻路径。前线团部掌握的预备队,在没有得到军部最直接、最果断命令的情况下,其出动速度也受到了影响。且由于工事简陋,守军在日军精准的掷弹筒和轻机枪火力下伤亡持续增加。日军一度利用火力死角,突进到了距离主阵地仅三十米的距离,双方甚至投掷了数轮手榴弹,阵地岌岌可危。
张连长身先士卒,抱着一挺捷克式猛烈扫射,才勉强压制住左翼的日军。战斗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最终,在团部终于下定决心的炮火支援下,以及张连长和官兵们的浴血苦战下,日军的试探性进攻被击退。
但此战,先锋连伤亡近三十人,远超预期。更重要的是,这个前哨阵地暴露出的脆弱性,给整个侧翼防线敲响了警钟。当周卫国带着侦察情报返回军部,得知这一情况后,面色凝重。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短暂的离开,虽是为了获取更重要的情报,但也确实在关键时刻让部队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他立即下令增派兵力,连夜加固“鹰嘴岩”阵地,并调整了侧翼的防御部署。这次小小的意外,成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消息很快传到了老河口司令部。李锦闻讯,脸色瞬间阴沉如水。
“周卫国现在何处?!”
他的声音冰冷,透着压抑的怒火。
当得知周卫国竟擅离职守,亲自带队深入敌占区进行“侦察”时,李锦猛地一拍桌子:“胡闹!”
他立刻通过电台直接呼叫新三军指挥部(此时周卫国已返回),厉声质询。周卫国试图解释自己的意图和收获,但李锦根本不听其辩解。
“我命令你部前出欧家庙一线布防,警戒牵制!谁让你周卫国擅自离开指挥位置,深入险地?你是一军之长,不是侦察排长!你的职责是坐镇中枢,掌控全局,不是逞个人之勇!今日若非日军攻击规模不大,你新三军前沿恐已动摇!此风绝不可长!”
李锦随即下令:“新三军军长周卫国,违抗军令,擅离职守,着即撤去军长职务,暂由副军长方胜利代理!周卫国本人,即刻返回老河口司令部,听候处理!此令即刻生效,通报全军!”
这道处罚命令,如同一声惊雷,在驻印军系统中炸响。周卫国是集团军中有名的悍将,战功卓着,背景深厚(黄埔、留德),且此次行动主观上也是为了获取情报、打击敌人,并未造成实际上的防线崩溃。许多人为之求情,认为处罚过重。
但李锦态度异常坚决。他在高级军官会议上,严厉地阐述了理由:“诸位!我军之所以能战无不胜,靠的是铁的纪律,是令行禁止!无论官职大小,战功多少,违抗军令,就必须受到严惩!周卫国其情可悯,其心可嘉,但其行不可恕!今日他周卫国可以擅离职守,明日就可能有其他将领效仿!战场之上,指挥官的位置,就是他的战位!离开战位,就是渎职!此事无需再议!”
周卫国被撤职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部队。起初,不少官兵,尤其是新三军的将士,感到不解和惋惜。但随着各级政工干部(林风眠政治部发挥了作用)和李锦亲自下的解释命令传达下去,大家逐渐明白了总司令的良苦用心。
这不是对周卫国个人能力的否定,而是对军队根本原则——服从命令、恪尽职守——的坚决维护。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最高指挥官必须确保他的每一个命令都能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任何一级指挥官的擅自行动,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王大山麾下的特战部队,继续在敌后活跃,取得了不少战果,但他们始终在命令授权的范围内行动。其他各军、师长,也更加严格地约束自身和部下,一切行动听从指挥部统一安排。
被撤职的周卫国,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老河口。李锦并未将他闲置,而是让他进入司令部,担任高级参谋,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算是“戴罪图功”,也是对他才华的一种保留和使用。但这记重重的军法处分,无疑给这位才华横溢但略显骄悍的将领,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欧家庙的风波渐渐平息,但“军令如山,职责重于泰山”的信念,却更加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位驻印军官兵的心中。接下来的战斗,他们将带着更加严明的纪律和更加统一的意志,去迎接华中战场更加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