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42章 第一次进攻龙陵

第142章 第一次进攻龙陵(2/2)

目录

龙陵初战的失利,不仅仅源于前线官兵面临的残酷战斗和装备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整个作战体系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下的严重不适应。

后勤补给陷入瘫痪,这是最致命的弱点。通往龙陵前线的简易公路,在连日阴雨的浸泡和无数军车、人马的踩踏下,变成了深可及膝的泥潭。卡车陷在其中动弹不得,骡马也寸步难行。弹药、粮食、药品无法及时送上前线,伤兵也无法迅速后送。许多前线部队打到后来,弹药告罄,士兵们只能靠刺刀和有限的干粮继续作战。与此相对,日军虽然也被围困,但其储备相对充足,且据点之间有小路连通,补给压力远小于进攻方。

与腾冲方向每日五十架次的狂轰滥炸形成鲜明对比,龙陵上空的盟军飞机寥寥无几。厚重的云层和持续的降雨,使得飞机无法起飞,或者即使起飞也难以找到目标进行有效轰炸。失去了“空中炮兵”的支援,第十一集团军只能依靠自身有限且效果打折的地面炮火,攻坚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

且由于通讯设备落后且受天气影响,各部队之间的联络时常中断,指挥不畅。主攻与迂回部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配合,往往变成各自为战。日军则利用其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调动兵力,对我攻击部队的薄弱环节进行反击。

至6月中旬,第十一集团军对龙陵的第一次攻击已持续近两周。尽管第71军和第2军的官兵们以血肉之躯,在阴雨和泥泞中向日军阵地发起了无数次决死冲锋,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但战局却陷入了极其困难且代价高昂的僵局。

广林坡、老东坡等关键高地的争夺,已演变成了一场场血肉磨坊式的消耗战。第71军87师在广林坡的拉锯战中伤亡超过三分之一,许多步兵连队打得只剩不足一个排的兵力。士兵们不是在进攻中倒在日军的交叉火网下,就是在占领部分阵地后,因弹药不继、援兵不至,在日军凶狠的反扑中与阵地共存亡。山坡上随处可见阵亡将士的遗体,由于日军火力封锁和地形陡峭,很多都无法抢回,在雨水的浸泡和夏日的闷热中开始腐烂,景象惨不忍睹。

第88师在老东坡方向的进攻同样步履维艰。他们曾一度突入日军核心阵地,与守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但日军凭借其完备的坑道和掩体系统,能够迅速调动预备队进行封堵和逆袭。中国士兵往往在付出巨大代价夺取一段战壕后,立刻就会遭到来自侧翼暗堡的火力侧击和来自反斜面的迫击炮精准轰击,难以巩固阵地。

第2军部队在龙陵以东的香菇岭、伏龙寺一带的进攻也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日军在这些据点构筑了环环相扣的堡垒群,其射击孔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几乎没有死角的火力覆盖。中国军队的进攻屡次被击退,部队锐气大挫。

后勤补给的困境在此时凸显无疑。通往龙陵前线的唯一补给线——滇缅公路,在日军的炮火威胁和持续的阴雨天气下,变得异常脆弱和不可靠。骡马和挑夫在泥泞中艰难前行,弹药,尤其是炮弹和手榴弹的供应时断时续。前线部队经常在发起关键攻击时,面临弹药不足的窘境。伤员的转运更是困难重重,许多重伤员因无法及时后送而牺牲在前线。

日军方面,虽然也遭受了相当的伤亡,但其凭借坚固的永备工事、完备的防御体系以及相对稳定的弹药储备(初期),守得异常顽强。他们善于在夜间组织小股部队进行袭扰和反击,让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军队无法得到充分休整。

至6月15日左右,第十一集团军经过近两周的连续猛攻,虽予敌重大杀伤,但自身伤亡更为惨重,参战各师战斗力已急剧下降至危险水平。官兵们极度疲惫,弹药匮乏,攻势已然衰竭。继续强攻,不仅难以取得战果,更可能导致部队崩溃。前线指挥官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第一次对龙陵的攻击,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已无力为继,部队急需休整、补充,并等待新的战机。第一次龙陵围攻战,在弥漫着血腥与悲壮的氛围中,暂时落下了帷幕。

前线指挥官钟彬、王凌云等均向宋希濂报告了部队的困境:兵力损耗巨大,弹药奇缺,士兵极度疲劳,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宋希濂审时度势,深知在目前条件下,继续强攻不仅无法取得战果,反而可能导致部队崩溃。6月18日,他艰难地下达了停止攻击,各部交替掩护,后撤至原出发阵地进行休整补充的命令。

第十一集团军第一次进攻龙陵,以失败告终。

当龙陵初战失利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到正在腾冲前线督战的李锦耳中时,他正站在地图前,审视着腾冲城内最后几个顽抗的日军据点。通信联络处处长徐文博低声汇报了这一来自相邻战区的战况。

李锦沉默了片刻,目光从腾冲地图移开,落在了南面标注着“龙陵”的位置上。他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喜悦或轻视,反而眉头微蹙,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龙陵不下,腾冲即便攻克,滇缅公路亦难畅通,倭寇仍有反扑之机。”他沉声对身旁的参谋长陈瑜说道,“宋荫国那边,怕是遇到了大麻烦。雨季、地形、补给……这些都是硬骨头。”

陈瑜点头:“我军仰仗装备、后勤及空中优势,方能在腾冲苦战得手。十一集团军条件远不如我,初战受挫,亦在情理之中。只是,龙陵战事迁延,必将影响全局。”

李锦走到观察孔前,望着远处仍在冒烟的腾冲城区。“加快肃清腾冲残敌!同时,命令后勤部门,统计我部可机动之重炮、弹药储备情况。一旦腾冲战事结束,需做好随时南下支援龙陵之准备。滇西反攻,绝不能功亏一篑!”

龙陵的挫败,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因腾冲即将光复而略显乐观的情绪上。它清晰地表明,日军的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滇西的反攻之路依然布满荆棘。胜利的曙光虽已在腾冲显现,但笼罩在滇西上空的战争阴云,还远未到消散之时。中国军队在这片土地上的血战,仍将继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