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68章 友人相见

第168章 友人相见(2/2)

目录

这套“弹性防御结合机动反击”的战术,就像一张富有弹性的网,既承受并消解了敌人的重击,又时刻准备着缠绕、束缚,并最终在敌人力竭时给予致命一击。新一军引以为傲的美式战术,在李锦这套虚实结合、以柔克刚的战法面前,仿佛一拳打进了棉花里,空有雷霆万钧之力,却难以施展,进展异常缓慢,陷入了李锦精心设计的节奏之中。

“总座,李锦的战术很狡猾,我们像是在打棉花,有力使不出。”新一军军长李鸿向孙立人报告。

孙立人看着战报,眉头紧锁:“慕寒这是在拖时间,消耗我军锐气和补给。”他下令,“改变战术,以团为单位多路突进,打乱他的防御节奏!”

与此同时,第一机动兵团的政治攻势全面展开。

夜幕降临,新一军整编第三十八师前沿阵地。

士兵们刚刚击退一次小规模反击,正在整顿工事。突然,天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

“空袭!”

哨兵惊呼。

然而,飞机并未投弹,而是撒下无数传单。雪片般的纸张在阵地上空飞舞,士兵们好奇地捡起来看。

《告新一军弟兄们》——醒目的标题下,是情真意切的文字:

“新一军的弟兄们,你们是抗日英雄,曾在缅甸战场为民族争光。如今为何要枪口对内,屠杀自己的同胞?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停止内战,共同建设新中国!”

一些军官急忙收缴传单,但很多士兵已经偷偷藏起几张。

更深层的渗透也在进行。新一军某团指挥部,团长赵家骥上校在公文包里发现了一封不知何时放入的信。他疑惑地打开,信上没有署名,但内容让他心惊:

“赵团长钧鉴:久闻阁下深明大义,当年淞沪会战率部血战倭寇,是为国家干城。今内战重启,同胞相残,岂是爱国军人所为?望阁下审时度势,勿为独夫民贼卖命...”

赵家骥的手微微颤抖,这封信不仅知道他的历史,还点明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他迅速将信烧掉,但那些话语已深深印入脑海。

类似的场景在新一军各部不断上演。有的部队收到精心包装的礼物——里面是家乡特产和《告官兵书》;有的军官接到神秘电话,劝说他们“阵前放枪”;甚至出现了整排士兵在军官带领下,夜间向第一机动兵团阵地投诚的事件。

孙立人很快得知了这些情况。

“总座,叛军的政治攻势十分猖獗,已有百余官兵逃亡,士气受到影响。”参谋长忧心忡忡地报告。

孙立人面无表情:“加强军纪,严惩动摇者。同时,向国防部报告,请求增派政工人员。”

然而,私下里,孙立人内心并不平静。深夜,他在指挥部里反复阅读李锦亲自署名的《致孙立人将军的公开信》:

“抚民兄如晤:忆昔远征之战,兄之志节才干,锦素所钦慕。今兄率虎贲之师,北来四平,锦既感痛心,亦深为兄惜之。兄尝言:‘军人天职,保国卫民’,然今日之内战,保何国之国?卫何民之民?蒋介石独裁专制,镇压民主,屠杀百姓,已失天下民心...望兄明察时势,择善而从,率我中国之精锐,对外而非对内...”

孙立人将信放下,长叹一声。他走到观察口前,望着四平城的方向,陷入深深的思索。

战役进入第二周,局势开始发生变化。

由于第一机动兵团的顽强抵抗和政治攻势的影响,新一军的进攻势头明显放缓。部分部队在交火时明显有所保留,甚至出现了双方阵地默契停火的现象。

与此同时,林彪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在外线连连得手,相继攻克多座城镇,切断了孙立人部的部分后勤线路。

“总座,后勤报告,粮食弹药只能维持十日。第七十一军左翼遭到林彪部袭击,请求支援。”参谋长的报告让孙立人意识到战局正在逆转。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南京国防部的一纸电文送到孙立人手中:限期十日内攻克四平,否则军法处置。

“混账!”一向冷静的孙立人也忍不住拍案而起,“他们在南京纸上谈兵,哪里知道前线的实际情况!”

冷静下来后,孙立人知道必须做出抉择。要么不惜代价强攻四平,要么...

深夜,孙立人独自一人在指挥部内踱步。他想起与李锦想起抗日战场的并肩血战,想起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考...

“报告!”机要秘书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收到一封密电,发报人代号‘慕寒’。”

孙立人一震,接过电文。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明日午时,老地方一叙。锦。”

孙立人沉思良久,对秘书说:“回电:准时赴约。”

四平前线,一个被战争遗忘的小村庄里,国共双方的最高指挥官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村中唯一完好的瓦房内,李锦和孙立人相对而坐,两人都只带了一名贴身警卫。

“抚民兄,别来无恙。”李锦首先开口。

孙立人打量着这位老长官,感慨道:“慕寒兄,你我都老了,但你的眼神还是那么锐利。”

简单的寒暄后,李锦直入主题:“抚民兄,当前的局势你应该清楚。四平你打不下来,即使侥幸得手,林彪的主力和我部也会立即反扑。更重要的是,这场内战毫无意义,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孙立人沉默片刻:“我是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

“军人的天职是保卫国家,不是效忠某个人或某个政党!”李锦提高声音,“蒋介石政权腐败独裁,已经失去了民心。为什么那么多国民党将领和部队起义?因为他们看清了历史的方向!”

他走到窗前,指着外面的田野:“看看这片土地,看看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经历了八年抗战,需要的是和平与重建,而不是又一场内战!”

孙立人长叹一声:“慕寒,你说的这些,我何尝没有想过。但新一军是我一手带出来的部队,我要为弟兄们的前途负责。”

“正是为了弟兄们的前途,才不应该让他们做无谓的牺牲!”李锦转身,目光炯炯,“抚民兄,过来吧!我们一起建设一个新中国,一个强大、民主、自由的中国!这才是我们当年从军报国的初衷!”

孙立人陷入长时间的沉默。瓦房内只有油灯燃烧的噼啪声。

最终,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慕寒,我可以停止进攻,但我不能像你一样立即起义。新一军内部情况复杂,我需要时间。”

李锦理解地点头:“只要停止内战,就是为人民立了大功。你可以率部后撤至安全区域,我保证林彪部不会追击。”

孙立人站起身,向李锦伸出手:“给我三天时间。”

两双曾经并肩作战的手,在经历了多年的对立后,再次紧紧握在一起。

孙立人回到指挥部后,立即重新部署部队,以“调整战线,诱敌深入”为由,命令新一军和第七十一军后撤三十公里,脱离与第一机动兵团的接触。

这一举动在南京引起轩然大波,蒋介石连发三电斥责孙立人“畏敌如虎”,“贻误战机”。但孙立人置之不理,反而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长篇报告,详细陈述东北战局的困难和内战的危害。

在第一机动兵团召开的庆功会上,李锦对众将说:“四平之战,我们不仅赢得了军事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分化瓦解了敌军。孙立人将军的深明大义,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秦若兰走到李锦身边,轻声道:“中央来电,李公得胜高度评价我们在四平战役中的表现,特别是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成效。”

李锦望向远方,那里是孙立人部队后撤的方向:“孙抚民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今天的抉择,将来必定会被历史所铭记。”

四平的烽烟暂时散去,但李锦知道,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前方。然而,此刻的他信心更加坚定,因为他知道,历史的潮流,正朝着光明的前方奔涌而去。

在指挥部外,士兵们正在唱响新学的战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歌声嘹亮,穿透云霄,仿佛在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