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67章 围歼11旅

第167章 围歼11旅(2/2)

目录

“林司令员电报:外线作战已取得重大进展,我军连克多座城镇,切断敌军三条主要补给线。建议贵部寻机歼灭敌突出之一部,以配合我外线反攻。”

李锦将电报传给众将领观看。

“时机到了。”李锦走到地图前,“经过两周的运动,敌军已被我们调动得七零八落。现在,是时候吃掉一块肥肉了。”

他的指挥棒点在地图上的一个点:“这里,松树沟。侦察情报显示,邱清泉的王牌——整编第11旅,为抢头功,孤军深入,与其他部队脱节达二十公里。”

楚南河眼睛一亮:“第11旅,全美械装备,邱清泉的心头肉啊!”

“正是。”李锦微笑,“打掉它,不仅能重创敌军,更能极大震撼杜聿明的整个剿叛计划。”

李锦的指挥棒重重地点在地图上的松树沟区域,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指挥部内气氛凝重,唯有电台的嘀嗒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炮火声作为背景。

“同志们,战机已现!邱清泉的王牌第11旅孤军突出,这正是我们运动歼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绝佳机会!”李锦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此战,务求全歼,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配合林总的外线反攻!具体部署如下:

由我(李锦)亲自担任总指挥,楚南河副总司令为前线总指挥,统一协调所有参战部队。此战分为“诱敌深入”、“锁关合围”、“立体突击”、“分割歼敌”四个阶段。

新二军任务:

第104师(徐天鹰):立即前出至松树沟以北的王家窝棚一带,依托现有丘陵地形,构筑正面阻击阵地。你们的任务是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正面硬扛第11旅的进攻,不惜代价,将其主力牢牢吸引在松树沟地区。要把自己当成一块坚硬的“铁砧”!

第105师(罗振武):配属军属重反坦克旅(石破军部),从西侧秘密迂回。在炮火准备开始后,迅速抢占松树沟西侧的风鸣山等高地和西官道,构筑面向外的阻援阵地,坚决阻击可能从西面来援的敌军,同时封闭合围圈的西大门。

第106师(高镇远):配属军属工兵团(陈大锤部),从东侧森林密布区域迂回。利用你们强化的工化能力,迅速在松树沟以东的黑林口一线布设大量雷场、障碍物,并构筑坚固的反坦克阵地,封闭合围圈的东大门,并协同105师阻敌增援。

军属炮兵团(薛定国):分散配置在预设阵地,为104师的正面防御提供直接火力支援,重点打击敌冲击队形和炮兵阵地。

第七军任务:

装甲第1旅:配属一个装甲步兵营,从新二军104师阻击阵地的左翼(东南方向)出击。待敌军在104师阵地前受挫、队形混乱时,沿小河滩这条相对平坦的通道,向敌侧翼和指挥部发起迅猛的左勾拳突击!

装甲第2旅:配属一个装甲步兵营,从104师阻击阵地的右翼(西南方向)森林边缘隐蔽待机。与左翼突击同时,向敌右翼和炮兵阵地发起右勾拳突击,与左翼部队形成钳形攻势!

军直属坦克营及装甲步兵第3旅:作为战役预备队,由楚副总司令直接掌握。视战场情况,用于扩大突破口、追击逃敌,或应对意外敌情。刘军长,你的钢铁洪流,必须像烧红的刀子切黄油一样,撕开并搅碎敌人!

新三军任务:

第107师:在第七军两个装甲旅打开突破口后,立即投入战斗,跟随坦克前进,分割包围已被冲散的敌军团、营单位,逐点清除,不给敌人重新组织抵抗的机会。

第108师:以一个团的兵力加强松树沟南端出口的封锁,防止敌向南突围。主力作为第二梯队,随时准备加入107师的战斗,加速清理战场。

军属特种作战营:配属给特战司令部统一指挥,负责在总攻前,渗透敌后,标记重要目标(指挥部、炮兵、通讯枢纽),引导炮火和空中(如有)打击,并在总攻发起时进行斩首和扰敌行动。

兵团直属部队配属与支援:

炮兵司令部:

重炮师(龙啸云):在总攻发起前,对敌集结地域、指挥部、炮兵阵地、后勤节点进行为期30分钟的毁灭性炮火准备。战役过程中,根据前线呼叫,提供遮断射击和重点目标拔除支援。

火箭炮兵旅(火流星):在炮火准备的最后五分钟,对敌核心阵地进行一次齐射,最大化震撼和杀伤效果。

校射航空队/反炮兵雷达连:全力提供校射支援,并压制敌炮兵。

特种作战司令部:

统一指挥所有参战特战分队,任务如前所述,重点是“点穴”,打掉敌人的大脑和眼睛。

工兵司令部:

保障主要突击路线的畅通,排除障碍,在必要时快速架设桥梁。特别是在第七军突击路线上,派出装甲工兵分队伴随保障。

通信与电子战司令部:

确保我各部指挥畅通无阻。同时,在总攻发起时,对敌实施全频段电磁干扰,瘫痪其指挥通信系统。

集团军防空司令部:

在战场周边关键节点部署防空火力,严防敌空军对我进攻部队,特别是装甲集群和炮兵阵地的空袭。

新二军105、106师迂回到位,封闭东西大门——时间为明日凌晨4点前。

新二军104师正面接敌,黏住敌人——时间为明日拂晓6点。

炮火准备:——时间为明日上午8点整。总攻开始:——时间为炮火准备结束后,即8点30分,以三发红色信号弹为号。

李锦放下指挥棒,双手撑在桌沿,身体前倾,目光如炬地看着他的将领们:“诸位,此战关乎我兵团存亡,关乎东北战局走向!我们要用邱清泉这块最硬的磨刀石,来证明我们第一机动兵团,不仅是装备精良,更是战术一流、敢打必胜的铁血雄师!各部务必严格执行命令,密切协同!有没有问题?”

“没有!”

众将轰然应诺,声震屋瓦,眼中燃烧着必胜的火焰。

“好!”

李锦直起身,斩钉截铁地道:“各自回去准备,明日此时,我要在松树沟为第11旅‘送行’!散会!”

将领们迅速离去,指挥部内只剩下电台急促的嘀嗒声和李锦凝视着地图的坚定身影。一场精心策划的歼灭战,即将在这片名为松树沟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松树沟,名副其实,是一条长约五公里、两侧松林密布的山沟。整编第11旅旅长杨遇春少将并非庸才,他选择在此扎营,看中的是这里易守难攻的地形。

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成了李锦精心设计的陷阱中的猎物。

战斗如期打响。

首先发难的是周振邦的炮兵司令部。十八个隐蔽的炮兵阵地同时开火,M2A1105毫米榴弹炮、M1155毫米“长脚汤姆”甚至恐怖的M1203毫米“榴弹炮之王”向第11旅阵地倾泻钢铁与火焰。

炮火准备持续了整整三十分钟,第11旅的防御工事被严重摧毁,通信中断,指挥系统陷入混乱。

炮火延伸的瞬间,刘慧平指挥的第七军装甲部队从三个方向同时发起突击。谢尔曼坦克碾过被炮火犁过的土地,装甲步兵紧随其后,如同三把尖刀插向第11旅的心脏。

“顶住!给我顶住!”杨遇春在混乱中声嘶力竭地呼喊,组织残余兵力进行抵抗。

震耳欲聋的炮火准备刚刚延伸,大地仍在颤抖,硝烟与尘土混合成呛人的浓雾,笼罩着整个松树沟。第七军装甲第1旅和第2旅的“谢尔曼”坦克群,如同从地狱中冲出的钢铁巨兽,引擎轰鸣,履带铿锵,带着势不可挡的气势,从左右两翼的烟幕中猛然跃出,冲向第11旅看似已支离破碎的阵地。

然而,国民党整编第11旅,这支邱清泉兵团的王牌,并非浪得虚名。尽管在突如其来的猛烈炮击中损失惨重,指挥通讯一度中断,但其深厚的战斗素养和骨干军官的应变能力,在此刻显现出来。

在弥漫的硝烟中,一些低阶军官和士官自发地站了出来,接替了阵亡或失联的上级指挥。一名满脸是血、胳膊上缠着临时绷带的少校营长,挥舞着配枪,在弹坑间奔跑呼喊:“不要乱!稳住阵地!反坦克组就位!机枪手占领侧翼火力点!”

幸存的老兵们迅速从最初的震撼中恢复,依托残存的战壕、弹坑以及被炸毁的车辆残骸,构成了一个个临时的、但极具韧性的抵抗枢纽。美制M1919A4/M1919A6机枪的急促点射声开始零星响起,试图压制伴随坦克冲锋的装甲步兵。

真正的威胁,来自那些被精心部署、并在炮火中侥幸存留下来的反坦克火力点。

在装甲第1旅的突击路线上,一辆冲在最前面的“谢尔曼”坦克(车号107)的车长正从炮塔探出身子观察,突然,他从侧前方一栋半塌的土坯房窗口,瞥见了一道转瞬即逝的闪光。

“右前方,火箭筒——!”

警告声未落,一枚由M1/M9“巴祖卡”火箭筒发射的60毫米火箭弹,拖着细长的尾焰,呼啸着撞在了107车车体前部右侧!“轰”的一声巨响,坦克猛地一震,前部装甲被击穿,爆燃的火焰和浓烟瞬间从破口和观察窗喷涌而出。坦克像被砍断腿的巨兽,戛然停止,内部弹药开始殉爆,将炮塔掀飞出去。里面的乘员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类似的场景在多个角落上演。第11旅的反坦克小组,往往由两到三人组成,一人射击,一人装填,一人掩护。他们利用地形和废墟隐蔽,耐心地放坦克驶入最佳射程(通常在一两百米内),然后才突然开火。虽然“巴祖卡”对“谢尔曼”正面主装甲效果有限,但对侧后以及行走机构威胁极大,数辆坦克被击中履带或诱导轮而瘫痪,成为了固定的靶子。

相比单兵火箭筒,M157毫米反坦克炮的威胁更大。它们在炮击时被巧妙地伪装或置于反斜面阵地,此刻被炮兵和步兵拼命推入预设发射位。

在松树沟中央的一片相对开阔的坡地上,装甲第2旅的一个坦克连正试图加速通过,以减少暴露时间。突然,从坡地对面的一片小树林边缘,连续迸发出几团炽热的炮口焰!

“嗵!嗵!嗵!”

是57毫米反坦克炮!它们射速快,精度高。一辆冲在前面的“谢尔曼”坦克的炮塔正面被直接命中,虽然未能完全击穿,但巨大的动能震伤了里面的乘员,观瞄设备也可能受损,坦克顿时失去了战斗力。另一辆坦克则被精准地击穿了相对脆弱的车体侧面,立刻冒起浓烟。

这些反坦克炮往往组成交叉火力网,相互掩护。第七军的坦克兵们感到自己仿佛陷入了无形的死亡陷阱,每前进一米都可能付出代价。

第11旅的抵抗并不仅限于反坦克武器。他们的迫击炮群开始向跟随坦克的装甲步兵和试图靠近排除反坦克火力的工兵倾泻炮弹,有效地迟滞了步坦协同。残余的机枪火力点,不顾暴露的危险,拼命向视野内的任何目标扫射,试图切断步兵与坦克的联系。

战场态势顿时变得异常残酷和胶着。

第七军的钢铁洪流仿佛撞上了一张由炮弹、火箭弹、机枪子弹和绝望勇气编织成的火网。冲锋的势头被严重阻滞,坦克不得不停下来,利用地形地物进行短停射击,逐一清除暴露的火力点。原本计划中的迅猛“左右勾拳”,此刻变成了艰苦的“啃骨头”式的推进。

在前线指挥的楚南河和刘慧平,通过望远镜和前线报告,清晰地看到了进攻受挫的情况。

“命令坦克,不要盲目冲锋!加强步坦协同,步兵前出清除反坦克小组!”

“呼叫炮火!给我精确坐标,敲掉那些反坦克炮和机枪阵地!”

“装甲工兵,上去把瘫痪的坦克拖回来,或者至少提供掩护!”

楚南河面色凝重,他知道,遇到了真正的硬骨头。第11旅在遭受如此重创后,依然能组织起如此顽强有效的防御,其精锐之名确实不虚。战局,正如李锦所预料的那样,进入了最艰苦、最考验双方意志和战术水平的胶着阶段。歼灭战,从来都不会轻而易举。

就在这时,楚南河亲临前线,下达了关键命令:“特种作战旅,出击!”

江枫的“影子”分队如鬼魅般出现在第11旅后方,专门猎杀反坦克小组和指挥官。同时,新二军和新三军的步兵从侧翼发起猛攻,进一步分割第11旅的防御体系。

战斗从黎明持续到正午,第11旅的抵抗逐渐减弱。

下午两点,李锦下令发起总攻。

第一机动兵团所有可用兵力同时压上,如同潮水般淹没了第11旅的最后防线。杨遇春见大势已去,试图率残部突围,被第七军的坦克部队截住去路。

下午四点二十分,整编第11旅旅部被攻克,杨遇春自杀殉职,其余官兵大部被歼,少数被俘。

此战,第一机动兵团以伤亡四千余人的代价,全歼国民党精锐整编第11旅一万二千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消息传到杜聿明指挥部,这位剿叛总指挥脸色惨白,手中的红蓝铅笔“啪”地折断。

“11旅...全军覆没...”他喃喃自语,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更坏的消息接踵而至。

“总指挥,林彪部主力已突破我外线防御,兵锋直指沈阳!”

“黄兵团报告,后勤线被彻底切断,弹药粮食仅能维持三天!”

“空军侦察发现,叛军主力正在运动,疑似准备新的攻势...”

杜聿明颓然坐下,他知道,这场动用四十万大军的围剿已经失败。李锦通过灵活的运动战,不仅保全了主力,重创了敌军,更配合林彪的外线作战,彻底扭转了东北战局。

“向南京发电...”杜聿明的声音沙哑,“剿叛作战...受阻。建议...战略调整。”

长白山区,第一机动兵团正在庆祝胜利,但李锦却异常冷静。

在指挥部里,他对众将说:“松树沟大捷只是开始,杜聿明虽败,但蒋介石绝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步,我们要配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全面反攻!”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沈阳”上:“目标——解放全东北!

秦若兰走到李锦身边,轻声道:“中央来电,李公(得胜)高度赞扬我们的运动战战术,称这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

李锦握住妻子的手,望着远方的山河,轻声说:“这只是开始,若兰。中国的未来,必将如这朝阳般,光芒万丈。”

在他们身后,第一机动兵团的铁流正在重新汇聚,准备向着新的目标滚滚前进。运动歼敌的战术已被证明行之有效,而东北大地的解放钟声,即将敲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