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国父”为革命筹钱之武昌的牺牲精神!(2/2)
张彪也是一脸慌张:“总督大人,新军的兄弟们都倒戈了,我们手里只有几百人,根本挡不住。要不……我们从后门逃吧?”
瑞澂想了想,点了点头:“好!赶紧逃!要是被乱党抓住,就完了!”
两人带着几个亲信,从总督署的后门逃了出去,坐船逃往汉口。
第二天早上,革命党人占领了总督署。当“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的旗帜在总督署的屋顶升起时,武昌城内响起了震天的欢呼。
孙中山在香港收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时,正在和陈嘉庚、黄三德、张静江等人开会。他看着电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陈嘉庚等人也都激动得站起来,互相拥抱。黄三德笑着说:“孙先生,我就知道,咱们一定能成功!致公堂的兄弟已经准备好了,明天就坐船回国,支援革命!”
张静江也说:“我在欧洲筹到了一百万大洋,已经汇到了武昌军政府的账户上,作为军费。”
孙中山看着大家,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知道,武昌起义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林阿福的坚守,是黄三德的义气,是张静江的风骨,是盛宣怀的抉择,是无数华侨和革命党人的牺牲,才换来了这一天。
“各位同志,”孙中山的声音哽咽,却很坚定,“武昌起义成功了,但革命还没有结束。我们要乘胜追击,推翻清廷,建立中华民国!我现在就出发去武昌,亲自指挥革命!”
几天后,孙中山到达武昌。站在总督署的屋顶上,看着,即将诞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就职典礼结束后,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会见了林阿福、黄三德、张静江、盛宣怀、陈嘉庚等人。林阿福带着儿子阿明,从檀香山赶来;黄三德带着致公堂的兄弟,从旧金山赶来;张静江把“通运号”绸缎店迁到了上海,也赶来了;盛宣怀则带着家人,从香港赶来。
“各位同志,我们成功了!”孙中山看着大家,笑着说。
林阿福拉着阿明,走到孙中山面前:“孙先生,您没骗我!我们真的有了新中国!阿明,快给孙先生磕头!”
阿明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孙先生,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中国做事!”
孙中山赶紧把阿明扶起来,笑着说:“好!中国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黄三德拍着孙中山的肩膀:“孙先生,以后致公堂就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我们会帮您建设国家,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
张静江也说:“我已经在上海开了一家新的绸缎厂,以后要让中国人都穿上最好的绸缎,让外国人看看,中国的实业也能做得很好。”
盛宣怀则拿出一份文件:“孙先生,这是轮船招商局的股权转让书。我把轮船招商局捐给国家,为中华民国的航运事业出一份力。”
孙中山看着大家,心里无比感动。他知道,中华民国的成立,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无数华侨、绅商、会党兄弟和革命党人的共同努力。
那天晚上,南京总统府灯火通明。孙中山和大家一起举杯,庆祝中华民国的成立。酒杯碰撞的声音,回荡在总统府的夜空,也回荡在整个中国的大地上。
孙中山看着窗外的月亮,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中华民国建设好,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让那些支持他的人,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知道,革命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着大家一起走下去。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无数中国人的支持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