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田赋难题与张晋的“地图炮”(1/2)
大明皇家银行的成功,像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朱元璋心头积压多年的财政阴霾。新钞“洪武通宝银元券”迅速在南京及周边流通开来,市面繁荣,商税见涨,连带着朝廷办事也似乎顺畅了许多。这位布衣皇帝心情大好,连带着对张晋那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也宽容了不少,甚至偶尔会主动召他进宫,聊些“闲篇”。
这日午后,朱元璋处理完一批奏章,揉着发酸的额角,对伺候在旁的王景弘道:“去,把张先生请来,就说咱新得了些高丽进贡的参茶,请他尝尝鲜。”
不多时,张晋溜溜达达地进了御书房,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在朱元璋对面的锦墩上,自顾自倒了一杯参茶,咂摸了一口,眉头一皱:“啧,一股子土腥味儿,不如我那儿的雨前龙井。”
朱元璋早已习惯他这德行,笑骂道:“你这小子,山猪吃不了细糠!这可是高丽王贡的上等好参!”
张晋撇撇嘴,从袖子里(实则是空间)摸出个小纸包,抖出几片碧绿清香的茶叶,给自己重新沏了一杯:“尝尝这个,提神醒脑,延年益寿。”
朱元璋好奇地抿了一口,只觉清香沁脾,连日操劳的疲惫竟真的消散不少,不由奇道:“这又是哪来的仙家之物?”
“自家种的,不值钱。”张晋含糊过去,转移话题,“老朱,看你最近气色不错,是新钞推行顺利,梦里数钱笑醒了吧?”
提到这个,朱元璋脸上顿时有了光,捋须笑道:“托你的福,这银行和新钞,确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今市井繁荣,国库也充盈了些。咱正想着,是不是该用这些钱,好好修缮一下黄河水道,再给北边将士添置些冬衣。”
“修河?添衣?嗯,是该花点钱。”张晋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戏谑,“不过老朱啊,你这就像是抱着个金饭碗,光想着怎么把碗沿擦亮点,却没想过碗里的饭,早就被老鼠啃得七七八八了。”
朱元璋一愣,没明白这比喻:“什么意思?咱大明如今有新钞之利,倭国银矿又有源源不断的进项,正是蒸蒸日上之时,何来老鼠啃食之说?”
张晋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脸上那玩世不恭的表情收敛了些:“我问你,银行和新钞,解决的是‘钱怎么流’的问题。可大明天下,最根本的财富是什么?是堆在库房里的金银吗?”
朱元璋沉吟道:“自然是……土地与百姓。”
“没错!”张晋一拍大腿,“土地出产粮食布匹,百姓耕种纺织,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根基!可你这根基,现在问题大了去了!”
朱元璋眉头皱起:“有何问题?咱登基以来,轻徭薄赋,鼓励垦荒,百姓安居乐业……”
“打住!打住!”张晋连连摆手,“老朱,你那是坐在金銮殿上,看多少田地?这些田地,都在谁手里?每年实收田赋多少?隐匿瞒报的又有多少?”
这一连串问题,把朱元璋问住了。他虽勤政,但具体到如此细致的田亩赋税数据,主要还是依赖户部和地方官府的奏报。他看向张晋:“户部自有鱼鳞图册,赋税皆有定例。莫非……你认为其中有弊?”
张晋嘿嘿一笑,笑容里带着点冷意:“不是认为,是肯定有弊,而且是大弊!你这大明的田赋制度,说白了,就是坑死老实人,肥了蛀虫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