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厅长任上的三把火(2/2)
在调研中,沈青云发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基层派出所“压力山大”。非警务活动占用警力情况依然存在,各类报表、台账、检查评比过多过滥,而真正用于治安巡逻、服务群众的时间被挤压。同时,一些偏远派出所装备落后,科技应用水平低。
他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为基层“减负赋能”。
减负方面:他推动严格规范警力使用,联合省委政法委明确界限,减少非警务活动指派。要求厅机关各业务部门全面梳理要求基层填报的报表、台账,能合并的合并,能取消的取消,能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就不再要求手工填报。建立厅机关检查调研统筹机制,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干扰基层工作。
赋能方面:他协调省财政,争取到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更新换代一批基层所队,特别是边境和艰苦地区派出所的老旧车辆、单警装备和通讯设备。同时,强力推动“智慧公安”成果向基层倾斜,为一线民警配发更先进的移动警务终端,开放更多数据查询权限,让科技真正成为基层民警的得力助手。
他还特别关注基层民警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要求政治部完善轮训机制,拓宽晋升通道,并将心理服务更多地向基层覆盖。
“我们要让派出所民警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做好自己的主责主业——管好治安、服务好群众。”沈青云在全省公安局处长视频会上强调,“只有基层稳固,我们整个公安大厦才能坚如磐石。”
情节四:应对突发考验——化“涉警舆情”为“信任契机”
就在沈青云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改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涉警舆情考验了他的应急处突能力。
某市一起普通的治安纠纷,因处置民警言语不当、方法简单,被围观群众拍下视频掐头去尾发到网上,配以“警察暴力执法欺负小贩”的煽动性标题,迅速引爆网络,舆情汹汹。
涉事市局一开始应对失措,试图“捂盖子”,反而激化了矛盾。消息传到省厅,沈青云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没有简单地批评下属,而是第一时间做出部署:
1.迅速核实,公开真相:责令涉事市局立即全面核查,同时由省厅督察、宣传部门介入,调取全程执法记录仪视频。在事实基本清楚后,他亲自审定新闻通稿,通过省厅官方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事件真相,包括民警的不当言行和事件的完整经过,不回避、不护短。
2.依法处理,严肃追责:根据调查结果,对涉事民警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并向当事人道歉、赔偿。同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3.主动沟通,疏导情绪:他指示宣传部门主动联系有影响力的媒体和网络大V,提供完整视频,客观说明情况。并安排涉事市局领导出面,召开小型新闻发布会,坦诚承认错误,公布整改措施。
4.举一反三,加强培训:要求全省公安机关以此为契机,再次深入开展执法规范化教育和群众工作方法培训,特别是加强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素养。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舆情迅速反转,公众对警方不护短、敢认错、严问责的态度给予了正面评价,反而增强了对公安机关的信任。一场潜在的危机,被成功化解,并转化为了推动工作的契机。
通过处理这一系列具体而微的事务,沈青云的厅长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既抓宏观战略,也抠细节落实;既有铁腕治警的魄力,也有心系基层的情怀;既能指挥千军万马打大仗,也能妥善处置棘手的舆情危机。他的权威,不再是来自职务,而是源于一项项扎实的工作和令人信服的能力。西南公安这艘大船,在他的驾驭下,正朝着更明确的方向,破浪前行。而他也知道,这只是开始,更深的水域,更大的风浪,还在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