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学思践悟(2/2)
调研归来后的一个夜晚,沈青云和王磊在校园里散步。月光如水,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王磊叹了口气,说:“青云,看了人家搞数字经济的架势,再想想我们那个山沟沟,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还在为修通一条能让大卡车进去的路发愁,人家已经在玩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了。这差距,感觉越拉越大。”
沈青云默默地点了点头,他能理解王磊的焦虑。他思考了一会儿,说道:“王哥,差距是客观存在,但不能因此乱了方寸。我记得我们林峰在最低谷的时候,也是看谁都像巨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后来想明白了,关键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找到自己最核心、最独特的优势,哪怕这个优势很小,把它做到极致。”
他顿了顿,继续道:“比如你们那里,生态环境好,农产品品质独特,这就是最大的资本。能不能不在工业上硬拼,而是围绕‘绿色、有机、原生态’做文章?把种植标准提上去,把品牌故事讲好,利用电商平台,直接把最优质的产品卖给都市里追求健康生活的人群?这同样是一种‘赋能’,是用现代营销和物流理念,赋能最传统的农业。”
王磊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你的意思是……弯道超车不一定非要追高科技,也可以是在我们自己擅长的赛道上,用新思维跑出加速度?”
“对!”沈青云肯定地说,“而且,贫困地区往往保留了更淳朴的民风和更完整的传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和发展软实力。关键在于,我们这些当干部的,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把这种‘美’转化为发展动能的能力和定力。”
这番对话,不仅开解了王磊,也让沈青云自己更加明晰。未来的道路,无论是回到林峰,还是走向更艰苦的地区,核心的竞争力,将不再是简单复制某种模式,而是这种基于深刻洞察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三个月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结业在即。班级里开始弥漫着一种离别与期待交织的情绪。同学们互相在纪念册上留言,交换联系方式,也私下猜测着彼此结业后的去向。
沈青云收到了不少“前程似锦”、“大展宏图”的祝福。但他内心却异常平静。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他对于“前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意味着职位的升迁,更意味着能力的提升、视野的开阔和肩负责任的加重。
他婉拒了几位同学提议的、结业后在京逗留几日“活动活动”的邀请。他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地方,在实践。无论是回林峰继续未竟的事业,还是接受组织新的安排,他都需要尽快回到一线去。
结业典礼前夜,他独自在宿舍整理笔记和心得体会。厚厚几大本,记录了他思想的轨迹和收获的精华。他翻看到自己写下的那几个关键词:“适应性”、“创造性”、“韧性”,还有后来补充的“人文关怀”、“辩证思维”。
他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京城璀璨的灯火在远处铺陈开来,那是一片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广阔天地。
他并不知道明天之后,自己将去向何方。但他知道,经过这次淬火,他的内心更加笃定,他的脚步更加坚实。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任何未知的挑战,无论是在熟悉的林峰,还是在某个需要他去“发光发热”的、更为艰苦的新战场。
组织的安排,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