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新的起点(2/2)
“去了那边,又是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我知道你肯定闲不住,但也要学会放松。”周晓卉替他理了理衣领,柔声道,“我会照顾好自己,工作室的业务也走上正轨了。你安心学习,不用挂念。”
沈青云将她轻轻拥入怀中,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份理解和支持,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北京,中央党校。青砖黛瓦,古木参天,处处透着庄严肃穆和历史沉淀感。拿着报到证走进校园,沈青云感受到一种不同于滨江的、更为宏大和厚重的氛围。
在这里,他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有主政一方的市委书记、市长,有部委里的司局长,有大型国企的负责人,还有科研院所的学术带头人。真是群英荟萃,藏龙卧虎。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每个人的背后,都代表着中国治理体系的一个侧面。
他的舍友是一位来自东部某经济大省的副省长,名叫秦怀远,年纪比他稍长,气质儒雅,谈吐不凡。两人一番交流,便知彼此都是实干派,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开班仪式简单而隆重。领导的讲话高屋建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大家“认认真真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
第一堂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实践》,授课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教授。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将深奥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紧密结合,深刻剖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听得学员们如痴如醉。
沈青云坐在台下,认真做着笔记,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他深知,这次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思维的重塑和境界的提升。他需要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沉淀,梳理自己这些年在基层和一线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将其系统化、理论化。
---
四、新的视野与暗藏的波澜
党校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除了课堂讲授,还有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在与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同学的交流碰撞中,沈青云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他了解了东部沿海地区在转型升级中的探索与困境,听到了西部省份在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中的坚守与创新,也感受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艰难与希望。
他不再是仅仅盯着滨江一隅,而是开始学着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角,来思考发展、治理、安全等宏大命题。这种视角的转换,让他对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然而,平静的学习生活之下,也并非全无波澜。在一次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小组讨论中,一位来自某垄断性行业的央企高管,在发言中隐隐流露出对“过度监管”和“运动式执法”的不满,其观点得到少数几位同学的附和。虽然讨论控制在学术范围内,但沈青云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可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利益诉求和看待问题的角度。
还有一次,在课余闲聊时,一位背景颇为神秘、据说与某些“世家”走得很近的同学,看似无意地向沈青云打听起滨江“清源”行动的一些“内幕”和“影响”,言语间带着试探。沈青云不动声色,以“主要精力在学习,对后续情况不太了解”为由,轻描淡写地挡了回去。
他明白,即使在党校这个相对纯粹的环境里,也并非真空。各种力量、各种思潮、各种人脉关系,依旧在这里交织、碰撞。他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定力。
夜晚,沈青云独自在党校的林荫道上散步。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校园里。他回想起自己从清源县一路走来的历程,从处理邻里纠纷到侦破跨省大案,从直面黑恶势力到深挖高层“保护伞”,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也伴随着成长。
“清源”行动结束了,但反腐败斗争远未终结。陆天明案的背后,暴露出的权力监督、政治生态、境外渗透等问题,依然严峻复杂。而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险滩暗礁需要去闯?
他抬起头,望着夜空中璀璨的星河,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也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中央党校的学习,是他人生和仕途的一个重要“加油站”。在这里汲取的理论营养和实践智慧,将为他下一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履行更重要的使命,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他知道,当他结束学习,再次走出这个校门时,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舞台,更重的担子,以及这个伟大时代赋予他的、必须去完成的历史使命。
新的起点,亦是新征程的号角。沈青云的步伐,沉稳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