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 第56章 省城迷雾

第56章 省城迷雾(1/2)

目录

吴天雄的落网,在清源县如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但在省城,却只激起了几圈不易察觉的涟漪。真正的暗流,往往在更深处涌动。沈青云深知,斩断爪牙只是第一步,揪出隐藏在幕后的“老爷子”,才是决胜的关键。而战场,正如他所料,正悄然向省城转移。

联合调查组对鼎峰建设的查封和审讯仍在紧张进行,但阻力明显增大。来自省里某些部门的“关切”电话开始变得频繁,语气也从最初的“提醒注意方式”逐渐变为隐含指责的“影响稳定大局”。一份由省工商联某位副主席牵头,多家“知名企业”联名提交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审慎处理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建议》,被直接送到了沈青云的案头,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施压意味明显。

更让沈青云警惕的是,一天清晨,他停在县委大院的车窗上,被人用尖锐物刻下了一个扭曲的符号,像是一只窥视的眼睛。没有言语,没有直接的威胁,但这种无声的警告,反而更让人脊背发凉。李卫国调取监控,却发现关键位置的摄像头在那一时段“恰好”发生了故障。

“他们在告诉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视线之内。”李卫国面色铁青,拳头紧握。

沈青云用指腹轻轻拂过那刻痕,眼神冰冷:“这说明他们害怕了。只有害怕,才会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继续查,内部的,外部的,任何可疑的线索都不能放过。”

就在沈青云倍感压力之时,一个意外的“援手”伸了过来。他在中央党校的同学,那位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大市的市长陈海洋,到邻省考察,顺路来到中江省城。

陈海洋做东,在一家格调高雅的私人会所设宴,邀请沈青云一聚。席间除了陈海洋,还有几位本省商界颇有分量的人物,气氛热烈,言谈甚欢。

“青云啊,你在清源搞出的动静,我在那边都听说了。”陈海洋举着酒杯,笑容爽朗,“有魄力!干实事!我就欣赏你这样的干部!不过啊,”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推心置腹的关切,“老同学,听我一句劝,有时候步子不宜迈得太急。发展是系统工程,牵扯方方面面,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硬碰硬,容易伤到自己啊。”

他看似随意地指了指席间一位气质沉稳的中年商人:“这位是永昌集团的刘董,咱们省里民营企业的标杆,人脉广,路子宽。你们清源接下来要发展,少不了需要这样的实力企业支持。有什么困难,或者需要协调省里什么关系的,跟刘董打个招呼,或许能少走些弯路。”

那位刘董立刻含笑点头,递上名片:“沈书记年轻有为,久仰大名。陈市长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以后清源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话语热情,姿态放得很低,但沈青云瞬间明白了这场宴请的真正含义。这并非简单的同学叙旧,而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说和”与“招安”。陈海洋,这个在党校看似志同道合的同学,恐怕也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他或许也身处某张看不见的网中,或者,他本身就是另一张网的节点。

沈青云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不动声色,接过名片,客气地回应:“陈市长、刘董有心了。清源的发展,欢迎一切守法合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具体事宜,还是需要按照程序和规定来办。”

他不软不硬地将话挡了回去,宴席的气氛顿时显得有些微妙。陈海洋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随即又哈哈一笑,将话题引开。

与此同时,对关键证人柳燕的保护和询问也在秘密进行。虽然提供了U盘,但柳燕对“老爷子”相关的事情依旧讳莫如深,问及细节,她便浑身发抖,喃喃着“他们会杀了我”。

专案组的心理专家耐心疏导多日,她才在一次情绪崩溃后,断断续续地透露了一个细节:“…高磊有一次…喝多了,跟我说过…说‘老爷子’不是一个人…是一张网…省里…京里…都有人…他们…他们有一个名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