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初露锋芒(1/2)
沈青云的办公桌紧挨着窗户,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摊开的卷宗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沉浸在那起跨省流窜系列入室抢劫案的材料中,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己无关。
办公室里看似平静,但偶尔投向他的目光,依旧带着审视与好奇。几位资历较老的侦查员聚在茶水间,低声交谈着。
“看到了吗?新来的沈副支,可真够年轻的。”
“人家可是带着一等功来的,‘鼎坤案’的主力,能一样吗?”
“嘿,大案是办得漂亮,不过咱们一支队处理的这些‘普通’大案,讲究的可是水滴石穿的功夫,不知道这位‘神探’适应不适应……”
“秦支队把‘飞贼’那案子给他看了,估计也是想掂量掂量他的成色。”
这些议论,沈青云并非完全听不到,但他并不在意。前世今生,他早已明白,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领域,最好的回应就是用实绩让人闭嘴。
他手中的卷宗记录着一起极其棘手的案件。嫌疑人被邻省同行冠以“飞贼”的绰号,在过去八个月内,流窜三省七市,作案二十余起,目标多为城乡结合部或老旧小区的独居富裕老人。此人手法老练,攀爬能力极强,多选择夜间从阳台或厨房窗户侵入,盗窃现金、金银首饰等易携带的贵重物品,现场几乎不留指纹,偶尔留下的鞋印也是市面上最常见的胶底鞋,无法追查来源。更棘手的是,他行踪飘忽,作案间隔毫无规律,反侦察意识极强,几次在警方设伏的边缘擦身而过。
邻省投入了大量警力,却始终未能将其抓获,只能将协查通报发往周边省份,提醒注意。
沈青云合上卷宗,闭目沉思。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将案件信息中的每一个细节——作案时间、地点选择、侵入方式、目标偏好、失窃物品、现场勘查报告、有限的监控画面截图——逐一拆解、分析、重组。
常规的排查手段,显然对此人无效。必须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从犯罪心理和行为习惯入手,找到他可能自己都未曾注意到的“行为签名”。
他重新睁开眼,打开电脑,调取了本省发生的几起类似未破案件的电子卷宗,进行交叉比对。同时,他申请调阅了近期全省范围内,尤其是几个重点市,所有涉及高空攀爬、入室盗窃的治安案件和未破小案记录,哪怕只是嫌疑模糊的报案。
这项工作量大且繁琐,如同大海捞针。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看他对着电脑屏幕,不断切换着各种数据库和地图界面,一坐就是大半天,有人暗自摇头,觉得这位新副支可能有些好高骛远。
然而,沈青云却乐在其中。他的目光锐利,快速过滤着无关信息。突然,他的鼠标停在了一条不起眼的报案记录上。
记录显示,大约三周前,在与滨州市相邻的玉州市,一个老旧小区发生了一起未遂的入室盗窃。户主是一位夜班归来的工人,发现自家厨房窗户的防盗网被撬开了一个小口,但并未丢失财物。当时以为是有人恶作剧或者未得手的小偷,派出所按普通治安案件做了记录,并未深入调查。
引起沈青云注意的,是记录中提到的两个细节:一是被撬的防盗网切口非常整齐,工具特殊;二是户主提到,在楼下的草丛里,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吃了一半的特定品牌巧克力包装纸。
这个巧克力品牌并非大众流行款,价格偏贵,口味独特。
沈青云立刻联想到,在邻省的一份协查通报的补充材料里,有一起案件中,受害人家楼下的监控曾模糊拍到一个黑影,在离开现场后,似乎在路边停顿,有一个类似撕开包装纸的动作!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