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辉光映万心(1/1)
“四海同辉图”的光柱在天际亮了三日三夜,最后化作漫天流萤,落进龙盟的每一户人家。玄昭清晨推开窗时,见檐角的风铃上缠着圈淡金色的纹脉,风一吹,铃音里竟混着北境的驼铃、东海的渔歌,还有南疆竹笛的清响。
“陛下,各城都送来消息了!”李砚捧着摞竹简进来,脸上难掩激动,“流萤落处,百姓家里的器物都生了灵纹——张屠户的砍刀上多了道麦芒纹,剁肉时骨头碎得更匀;王绣娘的丝线自己绕出贝壳纹,绣的帕子在夜里会发光;连城西的老磨盘,石缝里都长出了葡萄藤纹,磨出的面粉带着甜味!”
玄昭接过竹简,指尖刚触到竹面,就有细碎的光纹顺着指缝爬上手背,像无数细小的触须,传递着百姓的欢喜。他忽然想去灵市走走,便换了身寻常布衫,带着玄澈和雪团出了宫。
灵市比往日更热闹,货摊前的吆喝声里都带着笑意。卖豆腐的老汉举着木勺,勺底的土灵纹正往豆浆里渗,引得浆面泛起细密的光泡:“尝尝!有了这灵纹,豆腐能嫩三天不酸!”买布的妇人对着阳光照帕子,贝壳纹在布上流转,映得她鬓角的银丝都泛着光。
“父皇你看!”玄澈拽着他跑到小石头的红薯摊,摊位的木架上缠满了烟火纹,小石头正用带着火灵纹的铁铲翻烤红薯,薯皮上竟烤出了淡淡的葡萄藤印,“小石头说,这是西疆的葡萄灵纹跑来串门了!”
小石头举着个烤得流油的红薯递过来:“陛下尝尝,加了葡萄纹的红薯,甜得能拉出丝!”
玄昭接过红薯,热气里果然混着果香,咬一口,焦糖的甜与葡萄的清润在舌尖交融。他望向远处,灵田的稻穗在风中起伏,穗尖的光纹与天际的流萤遥相呼应;护城河边,渔人正收起带着水纹的渔网,网里的鱼身上都沾着细碎的光,像披着星星。
走到灵市尽头的老槐树下,见几个孩童正围着树根画画,地上的光纹交织成个小小的“四海同辉图”,阿土用树枝画土纹,双丫髻的小姑娘蘸着河水画水纹,连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都用手指点出梅花似的光印。
“这图能长吗?”小娃娃奶声奶气地问,手指还在地上戳个不停。
玄昭蹲下身,握住他的小手,一起在图边添了道弧线——像条新的河流。刹那间,地上的光纹突然扩散,顺着街道往远处蔓延,所过之处,货摊的木柱、百姓的衣角、甚至墙角的青苔,都染上了淡淡的光,像给整个灵市罩了层暖纱。
“会的。”玄昭轻声道,看着光纹漫过灵市的石板路,“只要还有人画,还有人记,它就会一直长下去。”
回宫的路上,雪团突然从玄澈怀里跳下来,追着片带光的落叶跑向街角。玄昭跟着过去,见那是间小小的私塾,窗纸上映着孩子们读书的影子,窗棂上的竹篾纹正往纸上渗,在《千字文》的字里行间织出细碎的光网。
私塾先生推开门,手里拿着本刚抄好的课本,纸页边缘的麦芒纹在阳光下发亮:“陛下,学生们说,有了这灵纹,背书都记得牢了。”
玄昭翻开课本,见每篇课文的空白处,都有孩子们用指尖点出的光印,像无数颗小小的心。他忽然明白,“四海同辉图”真正的模样,从不在宫墙上的帛画里,而在百姓的日子里——在豆腐摊的木勺上,在绣娘的丝线里,在孩童的笔尖下,在每个平凡人对生活的热爱里。
夕阳西下时,玄昭站在紫宸殿的高台上,望着被流萤点亮的龙盟城。家家户户的窗子里都透出暖光,光纹在屋檐间流转,像无数条温柔的河,最终汇入天际的“四海同辉图”。
雪团趴在玄澈肩头,尾巴尖卷着片带光的落叶;玄澈手里捏着块烤红薯,薯皮上的葡萄纹还在发光;玄昭的袖角,不知何时沾上了灵田的稻芒,在晚风中轻轻颤动。
他知道,这辉光不会熄灭。因为它映照着的,是万颗跳动的心,是这片土地上,永远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