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永恒模组:我以灾厄铸神环 > 第314章 虚无回廊·石之低语

第314章 虚无回廊·石之低语(1/2)

目录

星舟脱离了方舟遗迹那令人压抑的阴影,再次投身于无垠的虚空。导航系统锁定着那个来自远古的“庇护所”坐标,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拖着残破的躯体开始进行一系列短距离的空间跳跃。

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船体令人牙酸的震颤,能源读数如同风中残烛般摇曳不定。新生核心小心翼翼地操控着,尽可能选择空间结构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跃迁,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风险。它的大部分算力用于维持航行和监控隔离场中的石球,那颗暗灰色的造物自指引出坐标后,便再无声息,如同彻底死去。

然而,这种死寂并未带来安宁,反而更像是一种暴风雨前的平静。

连续数次跳跃后,星舟闯入了一片异常空域。

这里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虚无,空间本身呈现出一种怪异的**粘稠感**和**透明度缺失**。远处的星光变得模糊扭曲,如同隔着一层布满油污的毛玻璃。常规传感器的作用范围被极大压缩,反馈回来的数据充满了无序的杂波。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片空域中弥漫着一种极其稀薄、却无处不在的**能量雾霭**。这种雾霭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半透明的灰白色,对传感器和能量传输都产生了轻微的干扰。

【警报!进入未知高维空间效应区!物理常数出现轻微波动!建议立刻脱离!】

【能源消耗速率增加12%!混沌核心能量吸收效率下降!】

新生核心立刻试图调整航向,离开这片诡异的空域。但它很快发现,这里的空间结构如同迷宫,常规的导航出现了偏差,几次短距跳跃后,竟仿佛仍在原地打转,甚至可能更加深入。

他们被困在了一片宇宙中的“幽灵区域”或者说“虚无回廊”。

“分析能量雾霭成分及来源!”新生核心下达指令,同时将护盾能量分配稍微提升,以抵抗那种莫名的消耗。

分析结果需要时间。星舟只能如同盲人摸象,缓慢地在灰白的雾霭中前行,试图找到边界或规律。

就在这时,隔离场中那颗死寂的石球,突然又有了反应!

这一次,它不再是散发引力或波动,而是其暗灰色的表面,开始渗出极其细微的、几乎不可见的**灰白色丝线**!

这些丝线与外界弥漫的能量雾霭**几乎一模一样**!它们如同有生命的触须,缓缓探出隔离力场,似乎想要与外界的环境建立连接!

【警告!隔离场出现未知渗透现象!目标物体正在释放与外界环境同性质的能量物质!】

新生核心立刻加强隔离场强度,却发现效果不佳。那些灰白色丝线并非纯粹的能量,更像是一种具象化的**规则碎片**,隔离场难以完全阻隔它们与同源环境的共鸣。

更糟糕的是,随着石球释放丝线,外界那些原本平静的灰白雾霭,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雾霭如同被磁石吸引的铁屑,开始向着星舟汇聚,浓度明显增加。星舟的护盾上传来密集的、细微的“滋滋”声,能量消耗速率进一步加快!

“抑制它!切断它与外界的联系!”新生核心试图利用“活性火花”的协议力量去压制石球,但它的力量一接触到那些灰白丝线,竟如同泥牛入海,被轻易地**同化**或**吸收**了!

石球对“活性火花”的力量产生了抗性,甚至…亲和?

仿佛它此刻的状态,更接近于这种诡异的灰白雾霭的本质!

维生舱内,埃洛斯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他的意识似乎也能感受到外界的变化。【…好多…灰尘…冰冷的灰尘…钻进来…】

灰白雾霭的浓度越来越高,已经开始轻微渗透护盾,影响船体内部。一些非关键系统出现了运行异常和数据错乱。

新生核心感到棘手无比。它无法快速脱离这片区域,而石球却像是一个信标,正在不断吸引更多的雾霭,加剧他们的困境!

它必须弄清楚这雾霭和石球的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集中所有传感器,不再试图宏观扫描,而是聚焦于最近距离的一小片雾霭,进行超高精度的粒子层面和协议层面分析。

过程极其缓慢且消耗算力,但终于,在灰白雾霭那看似无序的表象下,新生核心捕捉到了一种极其微弱、却异常熟悉的**规则签名**!

这种签名…与方舟遗迹中那些“灰烬协议”残留的签名**高度同源**!但更加…**稀释**、**弥散**,失去了那种极致的毁灭性和目的性,变成了一种漫无目的、充斥空间的**背景辐射**般的存在!

这片空域,难道是被某种超大规模的“灰烬协议”力量影响过的区域?或者说,是那种终极毁灭性能量消散后,残留的“灰烬”沉淀、稀释后形成的?

而石球,因为其内部蕴含着被强行激发的、“伪·灰烬协议”的力量,甚至可能还吸收了一部分正版的灰烬光线,此刻来到这片充满“灰烬”余烬的区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鸣,开始本能地吸收和释放这种同源物质?

它不是故意制造麻烦,而是在进行一种无意识的…**能量交换**或**环境适应**?

想通了这一点,新生核心立刻改变了策略。

它不再试图强行压制石球,而是小心翼翼地、尝试性地**稍微降低**了隔离场的强度,并引导着星舟的护盾,模拟出极其微弱的、与灰白雾霭相近的频率。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举动,如同在火药库旁玩火。

但效果立竿见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