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1/2)
\"网剧预算有限,新人性价比高。况且很多新人表现可圈可点。\"孟浩指了指后方,\"比如浩然,年纪虽小但演技扎实。\"
正在偷看拍摄的刘昊然突然被点名,不好意思地挠头笑了笑。
\"浩然确实很有天赋。\"提到自己栽培的年轻人,陈思成语气中带着自豪:\"今年他参加中戏艺考,拿了全国第一。\"
\"这么厉害?\"孟浩略显惊讶。作为戏文专业的学生,他对艺考了解不多,但\"全国第一\"的分量不言而喻。
\"恭喜啊,以后就是同门了。\"孟浩拍拍刘昊然的肩膀。
\"还不一定呢,还得看高考成绩。\"刘昊然腼腆回应。
\"对了,你们也要参加高考。\"孟浩关切道:\"只剩两个月了,拍戏不影响复习吗?\"
\"没关系,已经适应了。剧中很多场景就是在做题,我直接把作业带来片场完成。\"
\"挺会利用时间。\"孟浩打趣道:\"等剧播出后,观众肯定觉得做题的片段最真实。\"
参观完片场,两人提出要看看剧组着名的\"道具间\"。
此前那起\"乌龙命案\"虽然很快澄清,但在圈内引发不少讨论。许多朋友都向孟浩打听详情,陈思成也有所耳闻。
\"不亲手摸还真分辨不出真假。\"陈思成仔细端详着人体模型,感叹道:\"别说小偷,普通人半夜撞见也得吓破胆。\"
孟浩无奈道:\"别说晚上了,前几天我们想处理这批报废道具,差点吓坏环卫工人。现在只能暂时堆放,等杀青后再想办法。\"
若是其他道具,或许还能搞个粉丝抽奖活动。可眼前这些“断肢残骸”,就算观众敢收,剧组也不敢送。
简单逛完几个主要区域后,三人来到制片组的休息室——这里同时也是孟浩在剧组的临时办公室。
工作人员端上茶水,陈思成这才切入正题:“师弟,我最近在筹备一个悬疑推理题材的电影项目,目前有个初步框架,但具体剧情还没成型。”
去年《心理罪》《暗黑者》等网剧的爆火,加上“绿藤系列”的热度,让业内意识到悬疑题材的市场潜力远超预期。正是那时,陈思成萌生了拍摄推理电影的念头。
他计划采用经典“老少配”模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搭档一个天才少年侦探——后者恰好能让刘浩燃出演。这个构思酝酿了半年,年初正式立项,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剧本。
推理题材本就小众,原创剧本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征集数月,始终没有令他满意的作品。直到刘浩燃来电提及,弧光影视的“绿藤系列”中恰巧有个类似“少年侦探”的项目。
陈思成对弧光影视早有耳闻,国内悬疑领域确实无人能出其右。唯一顾虑是这家公司以网剧为主,与电影行业存在壁垒。但调查后才发现,创始人竟是自己的师弟孟浩,且公司最初就是从电影起家,后因变故转型网剧。
这让他当即决定接触。在看完弧光几部代表作后,便让刘浩燃帮忙约见,亲自登门拜访。
听完陈述,孟浩轻啜茶水问道:“师哥是想让我担任编剧?”
“没错。”陈思成坦言,“悬疑片对剧本要求极高。弧光在悬疑领域的实力有目共睹,希望能有机会合作。”
孟浩沉吟道:“我们‘绿藤系列’后续确实有个《罪探秦风》项目,主角正是少年侦探设定。”
“罪探…秦风?”陈思成露出疑惑。
“秦风是主角名,‘罪探’取‘罪恶侦探’之意,算是个反英雄式角色。”孟浩简要说明设定:秦风父亲是罪犯,自幼被羁押,导致他立志成为警察却因政审受阻。最终他选择以编外人员身份潜入警校旁听,暗中追寻。
秦风在刑侦推理方面的天赋远超常人。自幼受父亲影响,他擅长从罪犯视角分析问题,这使他在警校的进步速度令同期生望尘莫及。
某次偶然案件中,他凭借推理才能协助了警校一位刑侦教授。教授赏识他的天赋,破例让他担任助手参与案件调查。
起初他满怀欣喜,尽管只是编外助手,却仿佛与抛弃母子的父亲彻底划清界限。更重要的是,他能用这份天赋为受害者讨回公道,多少弥补父亲曾对无辜者造成的伤害。
但随着接触的案件增多,他逐渐看清现实——并非所有罪犯都会伏法。
伪造不在场证明、毁灭证据、收买目击者……即便他总能准确推断,面对这些有权有势的\"法外之徒\"却束手无策。
当又一个凶手通过篡改证据逃脱制裁后,秦风实施了首次\"替天行道\"。他运用专业知识,精心布置了天衣无缝的\"意外现场\"。
这次成功为他打开了新世界。从此他拥有双重身份:明面上是才华横溢的刑侦专家,暗地里则成为隐秘的\"审判者\"。
不同于那些刻意彰显存在的\"义警\",他从不追求轰动效应。每起案件都被伪装成完美意外,不留任何把柄。
然而频繁的\"意外\"终究引起警方警觉。当教授受邀担任顾问时,作为助手的秦风不得不开始一场荒诞的双重博弈——既要作为侦探追查线索,又要作为凶手掩盖罪行。
这种矛盾的身份,正是\"罪探\"的由来。
\"这个剧本......\"
听完孟浩对项目的简述,陈思成迟疑道:\"情节确实精彩,但审查方面......\"
暗黑英雄的设定在海外剧集中并不罕见,去年国产剧《暗黑者》也塑造过类似反派\"darker\"。但那些要么是配角,要么仅作为主角成长路上的心理考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