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2)
赵吏嫌弃地撇嘴:\"四个轮子的才配叫车,你这破铁架子算什么东西?\"
娅翻了个白眼:\"有得坐还挑三拣四。\"
......
孟浩盯着皱了皱眉。当初写剧本时这段对话只是简单带过,没想到实拍时显得过于平淡。
\"大家有什么建议?\"孟浩转头问道。
王伟指了指拍摄区:\"于毅老师想在这个情绪基础上再发挥一下,正琢磨新台词呢。\"
只见于毅正在片场来回踱步,时而摇头晃脑地念叨着什么。孟浩快步走了过去。
等候区的黎沁眼睛一亮,朝孟浩挥手示意。孟浩点头回应,做了个\"稍后再聊\"的手势,径直来到于毅身旁。
\"毅哥,在构思新台词?\"
\"来得正好!\"于毅兴奋地拉着孟浩讨论起来。他认为《灵摆》的风格需要恐怖与幽默交织,这段逃亡后的戏份应该用更夸张的表演来调节观众情绪。
\"我试了几个方案,总觉得差点意思。\"于毅苦恼地展示着写满修改痕迹的剧本。
孟浩仔细阅读后沉吟道:\"不如这样调整......\"
看着两人热烈讨论的场景,王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虽然于毅说过孟浩乐于接受合理修改,但他还是担心这位编剧会有意见。毕竟业内不少大牌编剧对剧本有着近乎偏执的保护欲。
若知道王伟的担忧,孟浩定会哑然失笑。在他看来,编剧负责整体叙事框架,而演员的二次创作同样重要。优秀的表演从来不是机械复述台词,而是要为角色注入灵魂。这正是表演艺术的真谛。
王伟正琢磨着两人讨论的结果如何,张偌昀打完电话回来,发现孟浩突然出现,转头询问黎沁。
\"刚来的。\"黎沁望着孟浩的背影说,\"在那边和毅哥讨论台词修改。\"
\"我担心孟老师会被原台词框住思路。\"张偌昀忧心忡忡地说。
很多创作者都会陷入这种困境,最初的灵感往往成为束缚,再怎么修改也跳不出既定框架。
\"不会的,他向来点子多。\"黎沁语气笃定。
张偌昀瞧了眼全神贯注的黎沁,露出过来人的微笑。
年轻真好啊!
孟浩和于毅连说带比划地讨论了近二十分钟,终于敲定了台词和表演方案。
回到王伟身边时,对方迫不及待地问:\"最后怎么改的?\"
孟浩笑而不答,只是说:\"走位和动线不变,其他的......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其实他也很好奇于毅会如何演绎。
准备就绪后,于毅向导演组示意。王伟立即调度现场各部门,确认无误后喊出:
\"开拍!\"
身着病号服的于毅站在,张偌昀和黎沁左右搀扶着他,三人齐刷刷盯着眼前的自行车。
\"我去,这什么啊?\"
\"你病得不轻啊,这是自行车。\"
到这里还和原剧本一致。但紧接着,于毅缓缓转向张偌昀,开始了他的精彩表演——
\"我,赵吏!灵魂摆渡人啊!就让我坐这破车回去?我病还没好呢!我要我的暗黑系套装!我要我的枪!我要我的大吉普!信不信我打个电话就有人来接?喂?没空?滚蛋吧你......\"
于毅的台词被此起彼伏的笑声打断。
孟浩和王伟都没生气,因为整个片场,包括工作人员在内,全都笑得前仰后合。
拍喜剧时笑场很常见,但全剧组集体笑场实属罕见。
\"毅哥,绝了。\"离得最近的张偌昀强忍笑意竖起大拇指,\"太厉害了!\"
王伟走过来笑着说:\"这段确实比原先出彩,特别贴合角色性格。\"
这种夸张的桥段放在其他角色身上可能违和,但由\"赵吏\"说出来却格外自然。
于毅谦虚地摆手:\"别夸我,主要是孟浩设计得好,我只是负责演出来而已。\"
众人一时没反应过来,随后恍然大悟。确实,先前就注意到孟浩和于毅交谈许久,当时还好奇会有什么变化,没想到呈现的效果如此惊艳。
果然是孟老师的功力!
\"毅哥别推辞了。我的设计再好,也得靠你的演绎才能出彩。\"孟浩从后方走来,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
这段戏确实是他和于毅共同打磨的,但实际效果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
唯一遗憾的是刚才的笑场打断了表演,不知道能否重现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喜剧表演最讲究自然流畅,一旦让观众察觉刻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像\"黑土大叔\"那样精准复现表演,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场面往往诞生于即兴之间。
好在这次的核心在于\"疯癫\"气质,只要把握住这个关键点,细节调整也不影响整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