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血肉密钥(1/2)
淞沪会战的三维战场在量子沙盘上缓缓展开,淡蓝色的数据流如潮水般涌动。
黎落的指尖悬停在四行仓库外墙加固方案的确认键上方,指节因紧绷而微微发白。
全息投影中,八百壮士的防御工事以立体网格呈现,钢筋水泥的每一处接缝都清晰可见。
突然,33%的结构弱点在数据流中骤然亮起,像伤口般以红色脉冲急促闪烁
——这是1937年10月27日真实战况与军事推演间的致命差值,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防御漏洞,此刻在量子计算的光晕中无所遁形。
修正建议已生成。
夏河的虚拟形象从数据流中缓缓浮现,他身着数字化迷彩作战服,衣料表面如同流动的水幕般闪烁着苏州河的粼粼波光。
这位数字工程师的指尖划过全息投影,调出建筑结构分析图,沉声道:
根据三维扫描显示,西墙承重柱内部保存着1937年谢晋元团附率部修筑防御工事时留下的夯土指纹。若采用现行《军事工程加固标准》进行碳纤维加固,虽然能提升建筑抗震等级,但会永久覆盖这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战地痕迹。
他的虚拟瞳孔中闪过一丝犹疑,数据流在周围形成螺旋状的光带,
这涉及到文物保护与现代安全规范的价值权衡。
黎落突然按住太阳穴,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植入的量子芯片正以每秒万亿次的计算频率解析着两段相互纠缠的记忆碎片:
一段是作为军事科学院中将时,在战略全息沙盘前冷峻地审视作战方案,电子笔在三维投影上划出的每道轨迹都决定着千万人的生死;
另一段却是作为虚拟战地记者的第一视角——硝烟弥漫的窗口处,守军正将绑满手榴弹的士兵用浸血的绳索缓缓垂下,那些年轻士兵紧绷的下颌线在爆炸前的最后一秒仍保持着惊人的弧度。
主控室的恒温系统发出刺耳的故障警报,失效的制冷模块让空气变得粘稠,冷汗像冰凉的蛇群顺着她的颈椎钻进作训服。
在颤抖的背脊皮肤上蜿蜒出四行仓库六层建筑精确的立体轮廓,每一处弹痕累累的混凝土结构都在神经末梢清晰可辨。
苏州河北岸那两个锈迹斑斑的煤气包在沙盘上投下虚实交叠的影像,仿佛时空在此处发生了扭曲。
夏江的虚拟躯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空错位——他的左手紧握着1937年制式中正式步枪,木质枪托上还残留着硝烟的气息;
而右手却套着2025年最新型号的量子纤维战术手套,指尖闪烁着微弱的蓝色数据流。
当日军89式坦克的炮口突然爆发出刺目的火光时,他左眼的生物视网膜上竟诡异地浮现出全息投影般的现代反坦克导弹锁定界面,十字准星与历史时空中的钢铁巨兽完美重合。
两个时代的战争科技在这个瞬间产生了量子纠缠般的奇妙共振。
神经刻蚀进入第二阶段!
林玥的医疗监控屏突然闪烁起刺目的红光,尖锐的警报声划破了实验室的寂静。
与此同时,远在朱日和实兵演练场的夏河身体猛地一僵,随即开始剧烈抽搐,仿佛有电流在他体内奔涌。
他军装领口被撕裂处,裸露的颈部皮肤下竟诡异地浮现出青铜器铭文般的血管纹路,那些青黑色的脉络如同活物般蠕动延伸,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冷光。
这骇人的景象与军事博物馆珍藏的《谢晋元日记》中的记载惊人吻合
——那位抗战名将曾在日记里用颤抖的笔迹写道:
每至血气上涌时,青筋暴起如钟鼎文,似有上古兵魂附体。
夏河的脑神经正承受着内外交困的双重刻蚀:
外部的持续刺激如同精密的手术刀,以精确到毫秒的频率在他大脑皮层的沟回间游走,每一次闪烁的霓虹、每一记尖锐的鸣笛都在神经元表面凿出不可逆的生理痕迹;
而内在的自我消耗则更为致命,那些反复咀嚼的焦虑念头像浓度渐增的腐蚀液,先是溶解了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继而蚕食着整个神经网络的信息传递通路,使原本清晰的思维路径逐渐扭曲变形。
历史记忆层:他的运动皮层正被跨越时空的神经信号激活,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血战中形成的肌肉记忆如潮水般涌入
——那些深深刻入基因的战术动作、那些在硝烟中反复磨砺的肢体本能。
右手指节开始不受控制地微微震颤,指腹与麻绳摩擦的触感仿佛穿越时空重现,每一丝肌纤维都在精确还原七十多年前的场景:
战士们佝偻在昏暗的仓库角落,布满老茧的双手以特定角度缠绕麻绳,三股纤维在虎口处交错旋转,最终拧成那个标志性的螺旋结。
这种看似简单的绳结实则暗藏玄机,既要确保投掷时的瞬间解构,又要在运输途中绝对稳固,是八百壮士用三百余次实战检验、用二十七名战士的生命代价淬炼出的战场技艺。
此刻,他的神经突触正与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们产生量子纠缠般的共鸣。
现代战术层:左眼视觉中枢的神经突触以每秒千次的频率高频震颤,如同精密的光量子计算机,实时解码着数字热成像仪传回的战场热源分布图。
红外光谱在视网膜上构建出动态三维模型,不仅标注出敌军单兵热信号,更能通过热辐射强度差异识别装甲单位引擎状态。
与此同时,右脑记忆区的海马体如档案管理员般精准激活,1937年淞沪会战的泛黄战报在神经突触间展开:
守军通过混凝土碉堡的扇形观察孔,用铅笔在防水地图上标注的日军第3师团步兵纵队行进节奏、野战炮群射击间歇规律等肉眼观测数据,正被转化为数字神经信号。
当这些带着历史硝烟味的战术参数与实时热成像数据在顶叶联合区相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对齐时空坐标,将两种侦察手段的数据点投射到同一作战沙盘
——机枪阵地布防规律与现代狙击手热源轨迹重合率达91%,证明日军当年采用的之字形跃进战术仍被当代特种部队沿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