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佳人喜做东床婿 壮士愁为学桉妻(1/2)
书接上回,国舅听了唐敖说的“疏”字,不由得点点头说:“贵人说的这个‘疏’字,真是让我一下子想明白了,可见您的高明。想来我们国家的水患,从此就能彻底解决了。我还得回去复命,就先失陪了,明天再来陪您去看河道。”说完,他就吩咐手下人准备酒宴,好好地伺候着,然后就带着随从车马离开了。
多九公说:“林兄的事,看前些天国王派兵征剿的样子,好像一点儿挽回的余地都没有;可今天听国舅这话,又感觉林兄没多久就要回来了。难道林兄前些天根本没成亲?这真是让人想不明白。”唐敖说:“这事大概全靠百姓们的力量。国王怕百姓们闹事,所以暂时把成亲的日子往后推了,说不定是这样。”
多九公又说:“这事儿咱们慢慢再打听。不过治理河道这事,关系重大,要是出了什么差错,不光林兄回不了家,咱们的下场也不好说,我实在不放心。明天看过河道,唐兄到底有什么打算?”唐敖说:“这河道,其实看也行,不看也行。我早就拿定主意了。我想,河水泛滥成灾,大概都是因为河道堵塞,没地方排水,源头也没疏通好,所以才这样。明天看过之后,我先让人把各处河道都挖得特别深,再把河道口拓宽,源头和排水的地方,也都帮他们疏通好。估计河道挖深拓宽了,能容纳的水自然就多了,再加上有排水的地方,应该就不会到处泛滥了。”多九公问:“治理河道要是这么容易,难道他们国家就没人想到吗?”唐敖说:“昨天九公上船安慰他们的时候,我叫了两个随从,仔细打听了一下。这地方向来铜钱很少,而且禁止用锋利的器具,防止有人图谋不轨;国内人用的,大多是竹刀,只有富人家偶尔用银刀,不过这也特别少见。所有挖河用的工具,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好在我们船上带着生铁,明天我把工具的样子画出来,教他们制造。想来这事还算容易办成。”
多九公说:“原来这地方铜铁很少,还禁用利器。怪不得这里药店里挂的招牌,都写着‘咬片、咀片’;我想好好的药材,本来应该切片,怎么反而用牙咬呢?先不说不卫生,这不是放着容易的方法不用,偏要选难的吗?我正疑惑这字用得奇怪呢,现在听唐兄这么说,也难怪他们要用牙咬了。我们家乡的药店虽然用刀切,但招牌上也写‘咬咀’,虽然是照着古人的医书来的,没想到这典故竟然出自女儿国。”
第二天,国舅便陪着唐敖出城去查看河道,一连看了两天。回来之后,唐敖说:“这两天仔细看了这条河的问题,就是我前几天说的缺了‘疏’字。从那地方的地势来看,两边的堤岸高得像山一样,可河道又高又浅,形状跟盘子似的,能装的水特别少,所以才闹水灾。这都是因为水大的时候,就怕河堤被冲垮、水会漫出来,只顾着眼前的急事,不是筑堤就是加高河岸。等到水小了,也不提前想办法挖深疏通,等水势稍微大一点,又接着加高河堤。就这么年复一年,河道越来越高。按现在这情况说,就好比把澡盆放在屋脊上,一旦水漫出来,从高处往低处流,到处都会被淹,平地都成了大水坑。要想安稳,就得把这‘澡盆’埋到地里去。盆低地高,就不怕被冲垮了,再把各处都挖深,让盘子形状变成锅的形状,能装的水多了,自然就不会漫出来了。”
国舅说:“贵人分析的河道问题,正好说到了点子上,可见天朝贵人关心实务,见识高明。至于澡盆放屋脊上的说法,更是对症,真是点醒了我们。只求贵人大发善心,早点帮我们解决,让我们国家这‘屋脊’上的祸水能在地下流,永远平安,不再有灾祸,不光老百姓会感激,就连我们国王也会记着您的恩情。只是挖深疏通河道,不知道天朝向来用什么工具?还请贵人指点指点。”
唐敖说:“我们那儿用的工具多着呢,可你们这儿铜铁太少,没办法置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啥工具都没有,就算大禹活过来,也没法子。幸好我们船上带了钢铁,造工具还容易些。但要一下子把河道挖深疏通,让水回到原来的河道,施工起来很难。因为堤岸是长年累月加高的,集几十万人,一边挖深河道,一边拆除堤岸,让两岸的土不再堆积,这样才能加快完工的速度。不知道人手能不能一下子凑齐?”
国舅说:“说起人手,贵人尽管放心。这河道闹灾很久了,老百姓深受其害,听说天朝贵人要治理河道,就算是读书人、商人这些人,也肯定乐意帮忙;何况还发工钱和饭食,那些老百姓哪会不愿意呢?不过还有个事:昨天看的这条河东边泥沙淤积的地方,贵人说当年处理得不好,才导致泥沙堆积,水没地方流,所以经常闹灾。想请教一下,这里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唐敖说:“但凡河流有泥沙淤积,要是想借着水的势头把泥沙冲下去,那河道形状必须像箭一样直,泥沙才能顺着水流排出去。昨天看那边河道有泥沙淤积的地方,河路不直,到处是弯弯曲曲的,泥沙一遇到拐弯就停下来了,怎么能顺着水流往下走呢?另外,冲刷泥沙的地方,河道不但要直,还得从宽变窄、从高到低,泥沙才能流动不淤积。比如西边的泥沙要让它往东流,西边的河道口如果宽二十丈,就得从西到东渐渐变窄,最后只有几丈宽。这样宽处的泥沙才能从窄道流出去,再加上西边高东边低,水势自然是又急又快,到了出口的地方,就像万马奔腾似的,泥沙自然就会被一扫而空。现在那边淤积的地方,不光到处是弯,还从窄变宽,一开始就把事情弄反了,他们大概觉得河道越宽水流越通畅吧。
哪知道水从窄的地方流到宽的地方,已经变得散漫没力气了,怎么可能冲得动泥沙呢?难怪泥沙越积越厚,水都没地方流了。”
国舅听后连连点头说:“贵人说的这些高见,比读《河渠书》《沟洫志》还有用。不过开工的好日子定在什么时候呢?我好启奏国王,让相关官员早点准备。”唐敖说:“现在得先造工具。明天国舅多派些工匠过来,等工具造好了,再选开工的好日子。”国舅点点头,立刻让随从赶紧传召工匠,明天早上来伺候,还多派了些人手,听候差遣。说完就告辞了。
随后,唐敖就画出了工具的样子,还托多九公帮忙把铁拿出来。第二天,好多工人被传召过来,唐敖拿出图样,一一给他们指点,马上就开炉打造。这些工人虽然穿着男装,其实都是妇女,她们心灵手巧,不像那些笨汉子,就算你说破嘴皮子也弄不明白。这些工人只要稍微指点一下,就全明白了。不过两三天,工具就都造好了。随后就选了个开工的好日子。
这天,国舅跟着一起到了河边。唐敖让人一段段筑起土坝,先把第一段的水抽到第二段坝里,就把第一段河道挖深疏通;然后推倒第二段的土坝,把水放进第一段新挖的深坑里,再去挖第三段。就这样一段段施工,都是尽力往深了挖。后来挖出来的土,一时间很难运上岸,就叫工人把筐子吊到坑里,用辘轳绞上来,每运一筐土都要费不少力气。好在老百姓年年被水患折腾怕了,这次动工,全国的人都来出力,他们一边挖河,一边拆堤岸,不到十天就完工了。还把各处的水源和排水通道都挖深疏通了。
这边唐敖指挥监工,老百姓见他起早贪黑的,没日没夜的辛苦干活,个个都很感激敬佩。甚至有几个老人凑钱,照着唐敖的样子建了一座生祠,还立了一块金字匾额,上面写着“泽共水长”四个大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