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美人入海遭罗网 儒士登山失路途(2/2)
唐敖回礼道:“小姐得到这么珍贵的宝物,为什么不献给国王?或许能得到恩宠,也能给母亲买点好东西。何必一定要想着报答呢?况且老夫不是期望回报的人。请把宝珠收回去,献给国王,肯定有好处。”廉锦枫说:“国主有严格的命令,臣民如果把珠宝进献,不仅要把宝物烧毁,还要受刑罚。国门上大大地写着‘惟善为宝’,就是这个意思。这颗珠子我拿着没用,求恩人收下,我心里才能稍微安稳些。”唐敖见她很真诚,只好收下宝珠,接着让水手扬帆,往水仙村出发。
大家进了船舱,廉锦枫拜见了吕氏,又和婉如见了礼,彼此一见如故,十分亲近。
船很快就到了水仙村,然后就停了下来。廉锦枫告别了婉如、吕氏,拿了装海参的袋子和皮衣。唐敖想着廉锦枫家境贫寒,随身带了银子,带着多九公、林之洋,一起渡到岸上。廉锦枫在前面带路,没走多久,就到了廉家门口。
廉锦枫敲门,从里面走出一个老妇人,开了门,接过皮衣说:“小姐怎么回来这么晚?夫人比之前稍微好点了。拿到海参了吗?”廉锦枫来不及回答,把唐敖三人请到书房,随即进去搀扶着良氏夫人出来,拜谢唐敖的救命之恩,又和多九公、林之洋见了礼。
谈起家世,原来廉锦枫的曾祖以前住在岭南,因为躲避南北朝的战乱,所以逃到海外,在君子国成了家,立了业。唐敖的曾祖是廉家的女婿。仔细一说,唐敖和良氏夫人是平辈表亲。
良氏夫人不禁高兴地说:“难得恩人还是中表亲戚!我们家在这里虽然住了三代,但终究是寄居,亲友很少;加上丈夫去世,没有兄弟,也没有产业;身边有个儿子,还年幼;我娘家也早就败落了,一点依靠都没有。现在岭南还有嫡亲的支脉。我早就有回乡的愿望,无奈路途遥远几万里,我一个寡妇带着孤儿弱女,怎么能去呢。如今有幸遇到恩人,又是亲戚,将来您回府,要是能想着我们孤儿寡母,带我们母子回到故乡,不至于在海外饿死,我们生生世世都会感激不尽!”
唐敖说:“表嫂既然有回乡的想法,以后小弟如果回到家乡,自然会请你们一起去。但我们到处卖货,回去的时间说不定早晚,您身体不好,千万不要经常牵挂。表侄今年多大了?何不请出来见一见?”良氏夫人立刻把儿子廉亮叫出来,给唐敖三人行礼。唐敖说:“表侄长得眉清目秀,气度不凡,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今年多大了?在读什么书?”
廉亮回答说:“小侄今年十三岁。因为家里穷,请不起老师,就跟着姐姐读书。九经已经读完了,现在在读《老子》《庄子》这类书。”良氏夫人说:“我这房子虽然破败了,但还有三间空房。去年有个秀才来这儿开馆教书,小儿就去跟着学习,用房租抵学费,双方都方便。可这人今年去了别的地方教书,小儿的学业就又耽搁了。”
唐敖问:“表兄去世后没留下产业,表嫂靠什么过日子呢?表侄要是在外面读书,每年学费大概要多少?”良氏夫人说:“小儿在外面附读,每年不过一二十两银子。至于家里开销,幸好这些年米粮便宜,我和女儿每天做些针线活卖,衣食还能勉强应付。”
唐敖听完,就从怀里拿出两封银子递给廉亮,对良氏夫人说:“这银子留着给表侄读书和补贴家用。表侄是块好材料,读书的事千万不能耽误。要是他努力用功,将来回到故乡,肯定能接连考取功名,重振家业。表嫂有这么好的儿子,以后福气不小。”
良氏夫人拜谢后,流着泪说:“恩人的大恩大德,这辈子怕是没法报答了。我这病,虽然靠女儿取参勉强维持着,但已经病入膏肓,就像风中的蜡烛。将来不管我是生是死,恩人要是回故乡,孩子们的终身大事,还望您能多费心帮忙做主。”唐敖说:“既然表嫂托付,又是亲戚,我自然会放在心上,您尽管放心!”
随后他们便告辞回船。唐敖说起廉锦枫这么孝顺,挺想把她聘为儿媳妇。
又走了几天,就到了大人国。林之洋因为这里和君子国相邻,风俗、语言还有特产都和君子国差不多。君子国常年有很多商贩去,这儿离得近,货物估计卖不上好价钱,所以就没打算去卖货。因为唐敖想去游玩,就约着多九公一起上岸。
唐敖说:“以前我听说大人国的人只能乘云不能走路,总想着能亲眼见见,现在真到了这儿,真是心想事成啊。”多九公说:“到是到了,但离有人烟的地方还有二十多里。我们得赶紧走,不然回来晚了,路上不方便。而且前面有座险峻的山岭,岔路很多。他们国家就把这山岭当城墙:岭外都是稻田,岭内才有居民。”
走了好一会儿,离山岭不远的田野里已经能看到人烟了。这里的人比别的地方的人大概高两三尺。走路的时候,脚下有云托着,随着脚步移动,离地大约半尺;一站住,云就不动了。三人爬上山坡,曲曲折折绕过两个山头,前面全是岔路,走来走去总在山里打转,没法穿过山岭。
他们在大人国又会遇到什么有趣的事呢?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