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弃嚣尘结伴游寰海 觅胜迹穷踪越远山(1/2)
唐敖跟林之洋说:“舅兄,你知道我为啥说女子读书是好事不?因为太后身边有个叫上官婉儿的宫娥,当年百花齐放的时候,她跟大臣们作诗,满朝大臣都比不过她,因此她的名气特别大。太后特别喜欢她,就封她做了昭仪,还把她父母也封了官。后来太后又让大臣们平时多留意留意,要是发现有才华的女子,就偷偷奏报上去,好召见她们,看她们的本事进行赏赐。外面有了这风声,所以这几年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小老百姓,家里有女孩的就都让读书。现在虽然还没真的召见,但只要认真读书有了名气,还怕没好机会吗?侄女这么好的条件,不读书多可惜!”
吕氏说:“将来全靠姑夫指教了。能认识几个字就不错了。不过她虽然没读书,却喜欢写字,天天拿着字帖临摹,早晚都不离手。让她拿给小山姐姐改改,她又不肯。也不知道写得咋样。”
唐敖问:“侄女临的啥帖?拿来我瞅瞅。”
林婉如说:“我本来就想读书,可我爹最怕教书麻烦,就买了本字帖让我学写字。我既不认识字,又不知道咋下笔,只能照着画葫芦,慢慢临。平时见了小山姐姐,怕她笑话,就从没提过。现在写了三年,字看着跟帖上差不多,不知道写得对不对。求姑夫看看改改。”说完就把字拿了来。
唐敖接过一看,原来是本汉隶。再看婉如临的,笔笔藏锋,字字秀丽挺拔,不光跟帖上一样,有几个字甚至比原帖还好。看完他感叹道:“这么好的天赋,不是天生聪慧哪能做到。这孩子要是让她读书,肯定是个奇才!”
林之洋说:“她想读书,我本来想送她去跟甥女作伴,求妹夫教她。可这几年妹夫在家日子少,只好等你当了官再送过去。没想到去年妹夫刚中了探花,就闹出结盟的事。我听说前朝没探花这名号,是太后新取的。依我看,太后特意让你中探花,肯定是因为当年百花齐放的事,派你去打探花的消息呢。”
唐敖说:“我记得当年百花齐放,太后把牡丹贬到了洛阳,其他花还在上苑。花的名字,上官昭仪的诗里都写了,根本不用打探。舅兄这话太牵强了。不过咱们好久没见,想着和你好好聊聊呢,可看你家这么忙,难道舅兄要出远门?”
林之洋说:“我这几年老生病,也没怎么出过远门。最近身体好了,想贩点零碎货物去外洋碰碰运气,总比在家坐吃山空强。这是我的老本行,免不了又要辛苦喽。”
唐敖一听,这事正合他的心意,就顺势说:“我因为内地的山水这几年都逛遍了,最近也没啥消遣的。而且从京城回来后,心里郁闷老生病,正想去大洋上看看海岛山水,解解愁。舅兄正好要去,那真是太巧了。求你带我一起去!我带了几百两路费,路上肯定不麻烦你。”
唐敖接着说:“至于吃饭、坐船的费用,全听你安排,我绝对照办。”
林之洋说:“妹夫你跟我是骨肉至亲,还说什么船钱饭食!”转头又对妻子说,“大娘,你听听妹夫这说的叫什么话!”
吕氏说:“我们的海船大得很,多姑爷一个人不算啥。就算是饭食,又能值几个钱。但海外可不是内河能比的,我们常走,不觉得有啥,要是胆小的,刚上海船,遇上风浪,肯定得受不少惊吓。你们读书人,茶水离不了,洗脸洗澡也天天不能少,可上了海船,不光洗澡这些得从简,就连每天的茶水也只能稍微润润喉咙,想喝够是难了。姑爷平时自在惯了,哪能受这苦!”
林之洋也说:“到了海上,全看风向,去了要是再想回来,三年两年都说不准。妹夫你还得好好想想。要是一时兴起,耽误了功名正事,那不就是我们耽误你了吗?”
唐敖说:“我常听你妹妹说,‘海水特别咸,不能喝,用的甜水都是提前装船上的,所以都得省着用。’刚好我平时最不爱喝茶,洗澡这些更是可有可无。至于海上风浪大,我以前在长江大湖也常走,这又有啥稀奇的。要说去了回不来,怕耽误正事,我只有赶考是正事,现在功名都没指望了,反倒希望晚点回来才合心意,哪能说你们耽误我呢!”
林之洋见妹夫执意要去,也就不再阻拦,只好答应了。唐敖一边写信托人寄回家,一边把船钱付了,并把行李运到了船上。他还拿了一封银子当路费和饭钱,林之洋坚决不收,唐敖只好把银子给了婉如,让她买纸笔用。
林之洋说:“姑夫给她这么多银子,要是光买纸笔,写一辈子都用不完!我想妹夫既然要去海外,为啥不买点货物碰碰运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