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儒林外史大白话 >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2/2)

目录

主人又问余大先生说:“大哥,前些天您从南京回来,听说应天府尹进京了?”余大先生还没来得及回答,余敷就抢着说:“这事儿是彭老四向皇上奏请的。那天皇上问应天府是不是该换人了,彭老四想推荐他的同年汤奏,就说该换。但他又不想得罪现任府尹,于是就偷偷写了封信带回来,让府尹自己请求进京面见皇上,所以府尹就进京去了。”余二先生听了觉得不靠谱,说:“像朝廷大员更换这种事,翰林院是管不着的,这话恐怕不是真的。”余殷听后,就急忙反驳说:“这可是知县老爷前天在仁大典家吃酒席时亲口说的,还能有假?”

说着说着,酒菜就上桌了。一共九个菜盘:有青菜花炒肉、煎鲫鱼、片粉拌鸡、摊鸡蛋、葱炒虾,还有瓜子、人参果、石榴米、豆腐干,另外烫了一壶滚烫的封缸酒。大家吃了一会儿,主人就进屋里拿出一个红布口袋,里面装着几块土,用红头绳拴着,然后递给余敷、余殷说:“今天请两位贤弟来,就是想让你们看看这山上挖来的土,看能不能用在风水上。”余二先生问:“山是什么时候开挖的?”主人回答说:“前天挖的。”余敷刚要打开口袋看土,余殷就一把抢过去说:“我先看!”说完,他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土放在面前,歪着头左右端详了一番,又用手指头掐下一小块,放进嘴里,歪着嘴使劲嚼。嚼了好半天,才把一大块土递给余敷,问道:“四哥,你瞧瞧这土咋样?”

余敷接过土,拿到灯下,先看正面,翻过来又看反面,也掐了一小块放进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嚼。嚼了好半天,睁开眼后,又把土凑到鼻子前使劲闻。闻了许久,才开口说:“这土确实不行!”主人一听就慌了,忙问:“这块地能用来安葬吗?”余殷立刻接话说:“这地可葬不得!葬了你们家就得走下坡路,越来越穷!”

余大先生感叹道:“我离开家这十几年,没想到两位贤弟在风水地理方面这么有本事了。”余敷得意地说:“不瞒大哥,只要是我们兄弟俩看过的地,绝对没有差错!”余大先生问:“刚才这土是哪座山上的?”余二先生指着主人解释说:“是这位贤弟家四叔的坟,他们正商量着迁坟的事儿。”余大先生掰着指头算:“四叔入土都二十多年了,家里一直平平安安的,我看没必要迁吧。”

余殷马上反驳说:“大哥,你这说的是什么话!他坟里全是水,还密密麻麻的全是蚂蚁,做儿子的,能把父亲放在水和蚂蚁堆里不管吗?这要是不迁坟,还算个人吗?”余大先生又问:“那现在找到的新坟地在哪儿?”余殷说:“昨天看的这块地不是我们找的。我们给找了一块在三尖峰的地,我给大哥说说那地方的地势。”说着,他就把桌上的两个盘子挪开了,又用手指蘸着封缸酒,在桌上画了个圈,指着说:“大哥你看!这就是三尖峰。那地方的龙脉来源可远了,从浦口山发端,一路上像一个个土墩连着一个个土包,弯弯曲曲、起起伏伏,一直延伸过来。到了县里的周家冈,龙脉中途下降,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土墩、土包,几十个连着滚过来,最后形成了一处绝佳的穴位,这穴位叫做‘荷花出水’。”

这人正说得热闹呢,仆人就端上来了五碗面条。主人拿来醋请大家用,还夹了好多青菜炒肉放在每个人的面碗上。随后,众人就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余殷吃得差不多了,就挑出两根面条,在桌上摆弄出弯弯曲曲的形状,装作龙脉的样子,瞪大眼睛信誓旦旦地说:“我找的这块坟地,以后肯定能出状元!要是葬下去只考中一甲第二名,都算我没本事,你们把我的两只眼睛挖掉都行!”主人连忙问:“那这地葬下去肯定能让家族兴旺发达?”余敷抢着回答:“那当然了!肯定能发家,根本不用等个三年五载的!”余殷也跟着吹嘘说:“马上就能见效!等葬下去你就知道这地有多好了!”

余大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说:“前几天我在南京,听几个朋友说,选坟地只要能让去世的父母安息就好,至于说能让子孙大富大贵,这说法不太靠谱。”余敷立刻反驳说:“大哥,话可不能这么说!父母在地下安息了,子孙怎么会不兴旺?”余殷也帮腔:“就是!彭府上的祖坟,有一处地形就像龙爪子刚好搭在他家老太爷的左膀子上,所以前几天彭老四才会被皇上拍了一下,这不就是龙脉显灵吗?大哥,你要不信,明天我带你去他家祖坟看看,你就明白了。”

几个人又喝了几杯酒,然后就一起起身向主人道谢告辞。仆人打着灯笼,把他们送到余家巷,之后各自回家休息去了。

第二天,余大先生和余二先生就凑到一起琢磨:“昨天那俩堂弟说的那些风水的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啊?”余二先生直摇头说:“他们也就是嘴上说得漂亮,压根没正经学过风水,都是瞎琢磨。我看呐,咱们还是找张云峰先生商量商量靠谱。”余大先生一拍大腿:“这主意好!”

隔天,兄弟俩就准备了一桌饭菜,把张云峰请了过来。张云峰一进门就热情的表态:“平日里多亏二位先生关照,这次二位为老太爷的安葬大事托付给我,我肯定尽心尽力!”余大先生连忙谦虚说:“我们兄弟俩就是穷书生,承蒙云峰先生看重,要是有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余二先生也跟着说:“我们也不求葬地能带来大富大贵,只要父母在地下能安稳,坟里干燥不潮湿,没风没蚂蚁,我们兄弟俩就谢天谢地了!”张云峰连连点头,把这些要求都应了下来。

过了几天,张云峰找到了一块墓地,就在余家祖坟旁边。余大先生、余二先生和张云峰一起到山里实地查看了这块地,又托祖坟的山主帮忙,花了二十两银子把地买了下来,还请张云峰帮忙挑个下葬的好日子。日子还没选好呢,这天兄弟俩闲着没事,余大先生买了两斤酒,炒了六七个菜,打算哥俩好好唠唠家常。

到了傍晚,大街上的虞四公子派人送来了一张请帖,上面写着:“今晚准备了些家常小菜,想请二位表兄到我家小聚一场,可一定要来啊!虞梁拜上”

余大先生看完请帖,就对来送信的小厮说:“知道了,替我回你家老爷,我们这就去。”打发走小厮后,正巧有个在本地开糟坊的苏州人派人来请兄弟俩去糟坊洗澡。余大先生对弟弟说:“这凌姓朋友请我们,准是又有酒喝。咱们先去凌家凑个热闹,再去虞表弟家。”

两人到了凌家,一进门就听见里面吵翻了天。原来是凌家在外地做生意,雇了两个乡下的大脚婆娘,结果主人都跟她们勾搭上了。按五河的奇葩风俗,人人都以和雇来的大脚婆娘睡觉为荣,就算在正经客厅里摆酒,聊起这事儿都笑得合不拢嘴,丝毫不知羞耻。眼下凌家这两个婆娘互相猜忌,你怀疑我多拿了主人的钱,我怀疑你多得了好处,争风吃醋地就打了起来,还互相揭短说对方跟店里的伙计有一腿,伙计也掺和进来吵成一团,把厨房里的碗碟砸得粉碎,又伸开大脚把洗澡的盆桶全踢翻了。

余家兄弟俩别说喝酒洗澡了,反倒在那儿劝架劝了半天,最后才跟主人告辞离开。主人尴尬得不停道歉,说改日再请。两人走出凌家就来到了虞府,发现人家酒席都散了,大门也关上了。余大先生苦笑道:“二弟,咱还是回家吃自己的酒吧。”

兄弟俩笑着回到家,想叫人把酒菜端上来,没想到那两斤酒和六个盘子早被女眷们吃完了,只剩个空壶空盘在那儿。余大先生感慨说:“今儿有三处酒局,一处都没吃成,看来吃喝这事儿,真是命中注定啊!”最后两人笑着吃了点小菜当晚饭,喝了几杯茶就各自回房睡觉了。

睡到四更天的时候,门外突然大喊大叫。兄弟俩被惊醒后,就看见窗外一片通红,才知道对门失火了,于是就赶紧披衣服出门,叫上邻居把父母的灵柩搬到街上。这场火烧了两间房,到天亮才扑灭。可灵柩抬到街上后,按五河的风俗,灵柩一旦出门再抬回来,家里就会变穷。亲友来看望时,都劝趁机把灵柩抬到山里下葬。

余大先生却对弟弟说:“咱们葬父母,本该正经告庙、备祭辞灵,请亲友会葬,怎能这么草率?我看还是把灵柩抬回中堂,择日再出殡吧。”余二先生立刻同意:“这还用说?就算真会穷死,也该我们兄弟担着。”两人不顾众人劝说,直接就找人把灵柩抬回了中堂,等张云峰选好了吉日,就隆重出殡下葬,礼数十分周全。出殡那天,全县很多人来送葬,天长杜家也来了几个人。

这事过后,五河城里传开了一个大新闻,都说余家兄弟俩“呆串了皮”(太傻),竟然做这种“倒运”的事!

至于他俩会不会倒运呢?我们下回接着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