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74章 两点关键主张,以及观风之弊?!

第174章 两点关键主张,以及观风之弊?!(1/2)

目录

而这个利用分身去操作这件事的想法一出,叶言更是坚定了要这么干,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完全知晓到底是革新派张石头胜利,还是守旧派黄子澄会赢。

故而,他假装再度思索一会,不由深吸一口气,面对朱元璋和在场重臣探询的目光,直接语气清晰,并且极为坚定地阐述了自己的两点主张。

“陛下,诸位大人。”叶言拱手,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朱元璋身上,“关于观风之地与随行导师的人选,臣确有一些浅见,也主张两点!”

“其一,关于观风之地。臣斗胆直言,张石头与黄子澄,绝不可送往苏松、敦煌这等或富庶繁华,乃至战略显要之地!”

此话一出,连朱元璋都微微挑眉,胡惟庸等人更是露出诧异之色。

方才皇帝亲口定下这两处,叶言竟敢直接否定?

不对!

并非否定,这叶言果然是心有腹稿,他的意思是不送往富庶,以及稳定的地方吧?

叶言叶不待质疑声起,立刻解释道:“陛下,苏松虽为财赋重地,然其政务体系成熟,官吏久经世面,最擅长的便是应付上官,粉饰太平。张石头若去,所见所闻,恐皆是当地官员想让他看见的井然有序与富足安康。”

这话其实压根就没人能去反驳,其实叶言用分身在朝堂和那些普通大臣斗嘴斗惯了,他都忘记了眼前这些人才是洪武时期的统治阶级代表,没有一个人还是单纯的维护什么圣言,什么规矩。

总而言之。

“然,此刻的苏松大多地方虽在连年恢复下重现生气,局势稳定,然而恰恰是这表面的井然有序,才使得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胥吏欺压,以及潜藏在水面之下的民生艰难更为隐蔽。”

“他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如何能轻易触及?怕是学到的,更多是官场逢迎与文书造假之术,而非治国安民之实学!

“同理,敦煌乃边陲重镇,军管森严,一切以稳定为上。”

叶言说这话时,语气极为肃然,而他的道理其实不用说完,几位真正顶级的人臣也都听的懂。

“那么再同理,黄子澄此去,卫所将领即使有陛下您所谓的‘观风郎不是官吏’之旨意,其也必将此观风郎奉若上宾,让他看的,也只能是军容整肃、防线稳固。”

可不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都连连点头,他们能意识到观风能代替皇帝的眼睛,那些地方真正牛逼的人臣们,没一个是真正的蠢货,当然,那些小官就算了……

总之。

“如此之下,陛下让他去,那些人也能让他听到的是该听的,看到的是该看,例如是‘军民一心、共御外侮’的慷慨陈词。边贸中的灰色地带、屯田中的剥削压榨,乃至汉胡杂处间的微妙矛盾,这些真正考验治理能力的实情,他恐怕连门都摸不到。”

说到这里,叶言内心都叹口气,语气也愈发沉凝,但同样直接抛出了核心观点。

“因此,臣主张,观风之地,必是穷乡僻壤,两地真正的百业待兴之处!”

“也唯有利弊,方显真章!”

“越是穷困、越是混乱,也越是积弊丛生之地,才越能逼着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直面最真实,也最残酷的大明地方的底色!”

叶言斩钉截铁地抛出结论,随即开始具体阐述这穷乡僻壤究竟该如何选择。

其目光不再局限于先前讨论的苏松或敦煌整个大区域关键的那几个富庶的大城市,而是投向了其中覆盖那区域中,那些更为艰难且更不被关注的角落。

他转向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言辞恳切而具体:“譬如,可选那苏松辖境内,因连年水患与赋税积欠严重,乃至豪强与胥吏勾结而民生最为困顿的一个下县。此地虽名义上属富庶之区,实则内部疮痍满目,正可让张石头看清,即便是在财赋重地,底层黎庶依然可能挣扎于生死线上,而所谓的‘富庶’之下,掩盖着何等触目惊心的不均与腐败!”

“同理,于西北边陲,亦不必非是敦煌这等显赫军镇。”

“可选那新归附不久,汉胡杂处而矛盾频发、屯垦艰难,军纪都亦有待整饬的一个偏远千户所或新设卫所。让黄子澄去亲身体验,在朝廷威仪难以完全覆盖的边地,如何在没有现成规章可循的情况下,去调和族群、维持秩序。这远比在敦煌大营里看一场演练更能考验其智慧与担当!”

第一个的主张的结论也随之出现。

“唯有在此等百业待兴,万事维艰之地,他们才能摆脱一切固有的庇护与粉饰,被迫去直面钱粮从何而来,政令如何下行,矛盾如何化解这些最根本的难题。所见将是胥吏如何在匮乏中敲骨吸髓,所闻将是边军如何在困苦中坚守与挣扎,所感将是民生之多艰与治理之不易!”

他最终又看向朱元璋。

“陛下,玉不琢,不成器!将此二人投入此等利弊之地,正是要让他们在泥泞中学会行走,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他们的《观风笔记》,也才会是沾满泥土、浸透汗水的实录,而非浮光掠影的官样文章。半年之后,孰优孰劣,谁有实干之才,谁只会空谈阔论,便将在这最真实的试炼场上一目了然!”

“故此,臣恳请陛下,明鉴利害,舍易取难,为此番观风,选定真正的试金之石!”

朱元璋听得目光炯炯啊,叶言所言,简直说到了他心坎里。

他此前其实在话语中提过一次‘必须去穷乡僻壤之地’,叶言不知道当时听没听清,可现在说的主张是完美的和他的思维都一致了。

毕竟老朱就出身贫寒,他太知道这患难见真情,板荡识诚臣的道理。

在温室里,是养不出耐寒的松柏的。

“叶卿,你这点说得好!”朱元璋击节赞叹呐,也看向其他重臣,“这越是难处,就越能试出真金!这一点就要依你之言!吏部、兵部,即刻重新遴选其中区域内的下县两地,要选那等朕看了奏报都头疼的烂摊子!越穷、越乱、越难越好!”

张石头和黄子澄要是知道叶言和老朱的这番逻辑,他们估计都得哭出来,这他娘的是真送人去吃苦啊,演都不演了。

“臣遵旨!”

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连忙领命,心中暗凛,他们也知道这下张石头和黄子澄可有苦头吃了,但同时也真正明白了陛下和叶言推行此制的决心,这不是走过场,是真正要动真格的!

朱元璋对这个安排也极为满意,目光灼灼地再次看向叶言,显然期待他更多的见解。

“叶卿,这观风之地既已议定,那这随行引导,辅其观风的老师,又当如何选派?你主张为何啊?”

叶言对此早已深思熟虑,立刻拱手回应:“陛下圣明,垂询及此。关于这随行导师的人选,臣确有一些浅见,归纳起来,也亦有三点。”

“哦?快快道来!”朱元璋身体微微前倾,兴致更浓。

“臣之主张,其一便是此番观风郎之随行导师,绝不可选派朝中重臣、地方大员!”

此言一出,殿内稍有骚动,但有了前番“弃富庶选贫瘠”的铺垫,众人已隐约猜到叶言必有惊人之语,反而更能静心聆听其缘由。

叶言不待质疑,即刻解释道:“陛下,这三点分别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