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72章 朱元璋几乎明示,空谈取士已成过往啊!

第172章 朱元璋几乎明示,空谈取士已成过往啊!(2/2)

目录

难道能说边疆不重要?难道能说圣人之学不该去边地发扬光大?

若敢质疑,便是心怀叵测,朱元璋很可能直接当场全家包饺子,直接送下锅。

然而,所有明眼人也都心知肚明一点——

在苏松那种钱粮之地,张石头所能接触和学习的,是帝国最核心的民政、财政运转,这些经验对于未来担任亲民官,乃至进入户部、工部等实权部门,有着立竿见影的巨大助益。

其观风笔记也更容易写出关乎国计民生的扎实内容。

而黄子澄所在的边陲军镇,固然重要,但其事务更具特殊性,与科举所考的经义文章、与大部分官员将来要面对的中原民政,距离较远。

所以老朱是让黄子澄去随官学习,不如说他是亲手把‘空谈’送到了地方的实际上,你黄子澄要是一点不懂实务,你就等死吧。

因为他在那里所能积累的实务经验,是必须切实的解决问题才能成为政绩……

总而言之,叶言在目光对上。

老朱眼中并无意外,反而回以一个心照不宣的奇妙笑容,那是一种彼此意会的默契。

说白了,朱元璋已经认了科举改革的实务取士法子,现在此举,看似公平,甚至看似对黄子澄寄予了不同的更大厚望,但实则是用一顶重视的高帽,将他安排到了一个虽然重要却更偏,更难以在常规政绩比拼中快速脱颖而出的赛道上。

而且……

别看是边陲之地,你以为很苦……

实际上,其地之责,首在“安靖”!

军屯、戍防、羁縻、互市……一切事务皆围绕军事安全和边疆稳定展开,更具特殊性和封闭性。

在这建国初期也是安排的能臣最多,最稳定的地点,基本上来说,朱元璋也顾虑到黄子澄若只会空谈,那么也够他空谈去发挥了,他能做到的事很少,能学会的东西是有,可是却不多。

因为这等地方太过于安稳和有序了,很难遇到真正让黄子澄都挠头的政务,但,够用了。

而苏松之地,看似国之重地,看似安全、富裕……实则更难,现在朱元璋对此地的政务要求就是让当地官吏,如同让穷乡僻壤之地重现他当年在前朝或某朝时的富饶一般,其难度之大,其刁民之多,那事情才是一裤兜子啊。

总而言之,朱元璋是明摆着想让张石头赢,但这个赢,也要他自己争气才能赢!

此番安排也是既全了所有派系官吏的面子,又暗中给真正的实务种子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给空谈代表送入了一个看似重要却难以发力,更容易暴露其短板的特殊环境,限定了其影响力的发挥范围。

最关键的,还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帝王心术,平衡之道,也尽在于此。

朱元璋看着底下神色各异的臣子,嘴角几不可查地微微一动。

他转而在命令下达后,也看向黄子澄沉声道:“如何?黄子澄,你可觉得敦煌边陲,是否足以让你一展所学,观风问俗啊?”

黄子澄一个激灵,立刻深深拜下:“学生认为足以!陛下之用心良苦,委学生以边陲重责而学习,臣感激涕零,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他心中也隐约感到有些不对劲,但皇帝的金口玉言和这顶重任的帽子压下来,他只能也必须表现出感激和勇气。

“嗯。”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扫过全场,“既然如此,朕再告诉你们最后一句。”

“记住,你二人只有观察、学习、协助之权,绝不可干预主官决策,更不可擅权行事!每月需有详细笔记呈报!半年之后,回京述职!朕要看看,离开了京城的笔墨文章之面子工程,你们到底在地方能学回些什么真东西来!”

“臣遵旨!”张石头大声应道,脸上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挑战欲。

“臣……也遵旨。”黄子澄也躬身应下,语气虽然平静,但眼中也燃起了斗志。

他自信,虽然有些不对劲,但只要到了地方,他的学识和智慧也绝不会输给一个军户子弟!

而此后。

“好了,今日早朝就此结束,但吏部、兵部数位主官后续到偏殿一叙,这叶言所言之政,还要细究……总之!退朝!”

“臣等遵旨!”相关官员立刻领命。

老朱第一反应压根都不是完善这个政策,或者说思考这个政策真正好的地方……

他第一反应就是针对世家和这帮守旧的官吏,玩弄打压的帝王之道,等于几乎明示空谈取士造已经成为过往。

若认不清现实,也早晚会被他清算。

此次这个安排,过于明显,朱元璋也是给了他们在之后思考的机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