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38章 朱元璋改宗室问题,那就是纯糊弄啊。

第138章 朱元璋改宗室问题,那就是纯糊弄啊。(2/2)

目录

他看了一眼身旁镇定自若的老师李魁,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昨日的课堂内容,磕磕绊绊却又异常坚定地开始回答!

“回…回陛下!先生所算,学生、学生反复验算过,绝无虚妄!那数字还只会多,不会少!陈、陈大人所言教化、递减,以及开放宗室上升通道,这自然是好的道理,可是…可是……”

说实话,朱元璋只是缓解气氛,你张石头说到肯定李魁之言就够了,这小子却出乎意料的没有戛然而止自己的话头,反倒是还想说?

百官都诧异的看过来,朱元璋更是好奇的不行。

在所有人的注目下,张石头肯定是紧张的不行,他努力组织着语言也显得有些笨拙,但却因此格外显得真诚。

“可是先生算过,即便郡王禄米减半,镇国将军再减半,但、但人数在百年后会是现在的几十倍上百倍!就像,就像一勺糖撒进一缸水,尝着还有点甜,可要是把一车糖倒进一口井里,那井水就没法喝了!”

“陈大人的法子,像是每次只少倒一勺糖,可糖车还在不停地往井边拉啊!井、井终究是要被填满的!”

张石头的比喻朴素甚至粗糙,却比陈宁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更直观地指出了核心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宗室人口近乎无限的膨胀速度,而非单纯的禄米数额。

即使为宗室开放谋生的方向和律法,但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养宗室难的是人数问题,是不能要只试图在人均份额上“徐徐”削减的方案。

因为在可怕的人口数据增长面前,这都是杯水车薪,延缓而已,无法根本解决。

所以张石头一个小小举人,一个军户子弟,书都读的没多少,可他的话却证明,连他都明白宗室问题的根本只在人口之上。

百官谁不清楚?

朱元璋再装傻就不合适了,他目光在李魁和张石头之间移动了一下,在百官身上移动了一下。

所有人都是沉默,连李魁的沉默都像是默认,张石头用笨拙却有力的补充就是朱元璋宗室律法的核心问题。

朝堂上一片寂静。

朱元璋也沉默了片刻,最终在愤然百官明显都是在明哲保身的态度下,他也不想再问李魁,他深知对方什么尿性,因此干脆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直接说出了他其实自己就想好的法子。

“够了!朕看你们平日引经据典,道理一堆,实则遇到这种棘手问题,都选择明哲保身是吗?都不愿意帮朕解决是吗?”

朱元璋也是直接,毕竟他才是皇帝,他这个开国皇帝只是顾虑多,但他的威望还是有的。

这话说出来,每一个人觉得不妥,更神奇的是,百官一时间,没有沟通,没有眼神示意,都是突然间齐刷刷的跪地请罪。

百官态度难得统一啊,朱元璋你也是牛逼,大家都怕死,怕被报复啊!

朱元璋见这一幕也不愤然,只觉得真是一种愤然和无奈之情在他内心里碰撞。

“哼!行,你们不说,不帮咱……但既然症结在于生的太多,耗费无度,那便从根子上解决吧!”

他目光锐利地扫视全场,几乎是一字一顿地抛出了他思考一夜,或许也是潜意识里最直接,也最符合他性格的解决方案。

“既然是生的太多,导致日后的大明供养不起的话,那么日后便只供养嫡世长子如何?!!”

“这样如今的藩王有多少,未来的藩王便依然同样只有多少。

“如此一来,由始至终都只供养十几、二十个藩王的话,这样的应当不会拖垮大明了吧?”

“再如此一来。”他的语气稍微放缓,仿佛在向臣子,也向自己解释这个方案的优越性,“任他远就只是咱最初封的这几个!郡王数额也能大致稳住!朝廷的负担,就有了一个上限,就再也拖不垮大明的江山了!”

这个方案被抛出,殿内依旧寂静,但许多低着头的官员眼中都闪过复杂的光芒。

这法子……听起来倒是简单直接,似乎一下子就把无限膨胀的支出变成了有限负担。

然而,朱元璋的话却未结束,他根本不可能放弃他的其他朱家子孙。

“但这只是其一!”朱元璋声音沉稳下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咱会下旨,申饬宗室奢靡之风,要求各级宗亲厉行节俭,对一些边远地区或低等爵位的禄米标准,也可略作削减,以示朝廷整顿之心。”

叶言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此为象征性削减,雷声大雨点小。

核心的亲王、嫡系郡王待遇绝不会动摇,面子上过得去,显得从谏如流,实则宗室总体负担并未真正减轻,安抚朝野舆论而已。

“而第三!”他继续道,目光扫过诸皇子所在的方向,语气微妙,“必须严格袭爵规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对于那些庶子,朝廷要提高他们的请封门槛,延缓其请封时间,非有显赫功勋或特殊情况,不得轻易允准!”

叶言眉头都一皱。

此看似为严格袭爵规则,实则却留足口子。

老朱他绝不会真正限制嗣封数量,他更怕绝嗣风险,而这句不得轻易允准,谁来允准?

还不是你朱元璋一句话的事。

对于儿子多的宗室,他大概率会一边骂着“真能生”,一边默许其存在,或从其他方面给予补偿,留下充足的操作空间,以防不测。

“如此可否?”朱元璋看似询问百官,实则自问自答,“咱看是是可,只供养嫡长世子,其他人给咱等,等到他请封后朝廷才会给钱,而且关键咱也知道,这宗室问题是要开源!开源也才是根本!”

“所以咱也要大刀阔斧,更加严厉地打击贪官污吏!查抄出来的家产,悉数充入内帑和国库!同时,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给咱把天下的田地产量都提上去!朝廷的岁入多了,自然就能养得起自家人!”

叶言差点笑出来了。

这就是开源?

朱元璋啊,你这开源实际上不是转移矛盾吗?

开源变成开流?

或者说简单点,老朱他不会真正开源自家人的利益,他是把开流硬生生说成了开源。

更准确点说,朱元璋是试图把蛋糕做大,倾向于向外人“开源”以此来填补宗室的俸禄窟窿。

或许在他想来只要国库够满,养起自家人算什么?

但这无疑是扬汤止沸,将压力转嫁到吏治和民生上。

“最后!”说到最后,老朱语气森然,带着明显的警告意味,“加强管教!宗人府要给咱硬起来!往后,哪个宗室子弟敢仗着身份违法乱纪、滋扰地方、给朝廷抹黑的,给咱从严从重惩处!绝不姑息!咱要用峻法来约束他们的行止!”

这个其实就是老朱改革的核心了,是为了加强未来对他朱家子孙的管理。

他试图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宗室行为,减少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安抚民心。

但对于“只袭嫡长”带来的大量无爵庶子出路问题,以及制度性的根本矛盾,他选择了回避,寄望于用威慑来压制可能出现的乱象。

再结合他的不得轻易允准,哼,就是留个口子给未来皇帝,随时可以利用这一条收回其他非嫡长子外,所有无爵庶子的俸禄,以求保全大明。

而这四条策略说完,朱元璋目光灼灼地看向下方:“咱意已决!就照此办理!吏部、户部、礼部、宗人府,即刻依此议定细则章程,报朕御览!”

朝堂之上,百官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但最终都化为齐声的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可实际上……

这四条策略,与其说是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如说是一个皇帝在家族利益、王朝延续、现实困境与群臣沉默之间,所能做出的最符合他自身逻辑和当下局势的复杂权衡。

它动了,但又没完全动。

它改了,但核心未变。

它试图用一系列精密的修补和强力的管控,来维持一个注定会越来越庞大的家族在一个国家机器上的艰难平衡。

这叶言怎么能满意呢?

“既然如此……退朝!”

朱元璋起身就要走……

可虽迟但到啊!

“臣,有本奏!”

嚯!

所有官吏刚松口气,这一回头看向说话人,好嘛,果然是你,李魁,李大学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