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朱元璋就是不改呗?气死你算了!(1/2)
朱元璋其实都要气炸了,尤其听到对方说他大明不如赶紧完蛋算了。
但是,那股刚刚要爆发出来的惊天怒火,在那长剑划破对方脖颈,那鲜血一溅两米高后。
一切的怒火都被戛然而止!
死?
死了?!
真死了。
朱元璋敢确定,因为他立刻拍着龙椅起身,大声喝问刚刚被抢走长剑的侍卫,让对方去看看情况……
可分身那血是血流不止,太医都不用来,当场身体就硬了。
“荒唐,荒唐!”
“给朕把这侍卫拖下去廷杖三十,这家伙就这样死了?他怎么能死!!!”
朱元璋当时气的在龙椅前,一直生气的嘶吼着,而也是他的突然暴怒,其他官员说实话一肚子气都没出发。
他们有的人是在乎百姓的,他们只是觉得军勾令暂时是利国,未来再出来说也来得及。
可是来得及吗?
来得及个屁啊!
除了一直到明朝中后期,到了戚继光那个时代开始有募兵制外,整个军勾令的招兵方法可以说完全贯彻了大明二百七十六年!
你们心里清楚这政策的问题,但大明初期的你们选择闭口不谈,你们祸害的是一个国家直至灭亡前的所有百姓啊!
你们这股气就憋着吧!
“该死,该死——!!!”
朱元璋也是咆哮着,人死不能复生,他和底下的百官都是内心愤怒的,可是这分身一死,那是彻底没了可以发泄的对象。
陈启年说的到底对不对?
其实很正确!
他已经把这个政策的问题说的清清楚楚,但这些大臣都知道,你只说了弊端,你并没有说解决的方案。
而且他们也没有解决的方案,因为朱元璋他是明摆拒绝朝廷花钱的募兵制,他大明太穷,他喜欢卫兵,喜欢他现在设下的这一套户籍制,军户自给自足,打着军户籍的名义,还能随便招兵。
这种好处可不能给他老朱改没了,所以对这时代的大臣们而言,叶言看出的问题,他们其实相当清楚,但绝对没有改变的办法。
而这一刻。
胡惟庸都侧目看了世家宝那一系的官员,这批人可不是他胡党的人,因为世家宝是元朝降臣出身!
他的手下不能说屁股不正,至少蒙古人的思维确实很不一样,那群人在刚刚就应该闭嘴让陈启年说下去。
结果他这帮人非要出来反驳那陈启年,非要借此让皇帝欢喜,结果谏言的那个人却没了。
但陈启年最后的言论虽然绝对会让皇帝震怒!
可是……
他留下了一个钩子,一个让朱元璋这个向来热衷于借题发挥,掌控欲更是登峰造极的皇帝,必然要借此发挥的机会。
那就是——
“你们告诉朕!他说的那些……那些童子兵上战场之事,那些绝户勾补之事!那些逼得人要卖儿卖女的事情……是不是真的?!说!是不是真的!!!”
朱元璋这声咆哮,就是带着他无比愤怒的雷霆之威,是砸向了整个朝堂的群臣!
世家宝当时就浑身一哆嗦,差点跪倒,嘴唇嗫嚅着,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承认?那是打自己的脸,更是打皇帝的脸!
否认?在这金殿之上,在这刚烈的谏臣尸身前,谁敢睁眼说瞎话?
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当个兵部尚书,今天只是谈及明年准备北伐的大事之际,这一个疯了的谏官,居然把事情搞到这副田地。
现在谁能压住朱元璋的怒火?
没有人!
所有官员都是噤若寒蝉,头埋得很低,哪怕是胡惟庸也装聋作哑,一点不吭声。
唯独……
徐达等武将,此刻看着那具还没被处理的分身尸体,无一不是重重一叹。
他们是真正打仗的官,他们是真正上战场打仗的人。
你说老朱这番胡搞,虽然大部分军人还是成年人,但总有一些家里人死光,本来就穷,就营养不良的家族……
那些童子兵上战场,那些孩子会打仗吗?
他们不就是送死,添乱的吗?
“哥,你说……”
“嘘!”徐达听到淮西兄弟的低语,此刻那是赶紧嘘了一声,甚至还瞪了对方一眼。
那陈启年说的绝对没错。
但他们不能表态,这种事是皇帝,是他们原来头子朱元璋的事。
朱元璋现在问有没有?
怎么没有!
或者说,这就是你朱元璋心里门清的事,他们武将装傻就好,谁敢出来反驳?
有!
而且大有人在!
刘伯温原本历史上就是今年为了避李善长之势辞官,他其实也当够了朱元璋的官,此刻内心绝对是有触动的。
这小官最后延申出来的内容,孩子啊,他其实想说的就是孩子就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刘伯温这道清瘦的老人身影,此刻居然缓缓出列,他甚至帮分身把眼睛闭上了?
这是?!
“臣有本奏!”
“荒唐,刘基!你莫非要替他求情?!”
朱元璋那是要气死了,都诅咒他大明快亡的分身,刘伯温此刻是在干什么?!
但是!
“陛下请息怒,老臣刘基非为辩驳,也非为此陈启年求情。”
这话一出,朱元璋其实还是给刘伯温面子的,转而也想听听他到底说什么。
结果……
“说!”
“是!陛下,陈给事他是以颈血溅丹墀,其行相当狂悖,但其情可悯,其言……也非全无根由。”
朱元璋眼神一厉,刚要发作,刘伯温却似未觉,只是自顾自的讲话。
“陛下您问,童子充军、绝户勾补,包括可能发生的卖儿鬻女之事……是否属实?”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突然话锋一转。
“臣夜观星象,荧惑守于心宿,光芒晦暗,主兵戈凶险,民怨潜滋啊。”
“臣于四方游走间,亦闻乡野有童谣——‘铁甲裹稚子,白骨埋黄沙。父兄皆战死,何处是我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