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叶言的疯狂思考,我是大好官!(1/2)
御书房偏殿,朱元璋已经换下了沉重的朝服,只着一身常服,斜倚在软榻上批示奏折。
太子朱标垂手侍立一旁,神色恭敬中带着思索。
“标儿,今儿这出戏,看得明白吗?”
许久后,朱元璋的声音才出现,也听不出喜怒。
朱标躬身道:“回父皇,儿臣以为,叶言与李魁看似争执,实则……殊途同归!皆是为父皇整肃吏治,畅通选才之路而谏。”
“哼,殊途同归?”朱元璋嘴角扯出一丝冷笑,手中批示的奏折被他拍在桌上。
“咱不信你看不出来,叶言那小子,滑头得很!什么互举?他就是给咱递了一把快刀!也知道那样说,咱会接受不提,也喜欢这招的阴损,让那些狗官们互相盯着、互相揭发,最后把脖子主动伸到咱铡刀下的快刀!”
他说的很生气,可看起来却相当的自得,甚至坐直身体后,再看自己这心爱的大儿子。
“标儿啊,所以他这法子是损,但有效!”他看向窗外,看向各自回家的百官方向,“只要把这举荐的名单给咱造册而出,谁举了谁,清清楚楚……日后哪个人被举荐的出了事,咱顺着藤就能摸到举荐他的瓜!而李魁那家伙喊打喊杀要连坐,是莽夫之勇,叶言这招,才是钝刀子割肉,让他们自个儿难受死呢!”
这一对话,才是叶言的目的,当真是让自己不是去藏一辈子,而是想办法让皇帝觉得你重要,可是又不重要的能用。
这话的意思是……
朱标心中已经了然,不由点头赞同道:“是父皇圣明!叶言此策名为互举,实为互监、互制,百官若想举荐,必先掂量被举荐者是否经得起查,举荐者自身是否担得起责。”
他也看向窗外,也似乎看到了叶言分身的身影。
“相比之下,李魁这官员的连坐之议,虽未被父皇即刻采纳,但悬而不决,亦是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使其不敢妄举庸才劣徒……如此,举荐之路虽未绝,门槛却已高如登天,非真正德才兼备者不敢受举,亦无人敢轻易举之。”
“正是!”老朱这才收回目光,脸上出现了绝对畅快的笑容。
“不过也别把叶言那小官想的太好,他只是把咱心里那点弯弯绕,摸得透透的!他知道咱要什么,知道咱怕什么,更知道怎么让那些官油子难受……但咱就要这种官,这种会做人的才是咱最需要的!”
“父皇,那李魁他……”
“哼!他就是个糊涂官!虽是孤臣,但骨头太硬,嘴也太臭……心是向着社稷不假,甚至他点出的结党之弊,也是实情。”
突然一拍桌!
“但咱比他清楚,光靠堵举荐的弊端,光靠杀,那就不是长久之计!张谏那狂徒虽然该死,但他临死前吼的那句话,倒是在理……”
“所以父皇也赞同科举制要高于举荐的说法吗?”
“当然!”老朱笑的有些奇怪,说话也很干脆,“不然咱立国为什么第一步就恢复科举,咱自然是看书看的多了,知道这其中的弯弯道道……但举荐也不能停,张谏那种官蠢的要死,咱杀他也是为堵住百官之口。”
可不嘛,必须要杀那个分身的,叶言也是心如明镜。
你不杀,你要是真尽废举荐制了,百官、世家那可就完全不满他老朱了,万一那个愣头青搞个哗变,图啥啊!
“但,科举当兴!”
朱标精神一振,接口道:“父皇明鉴!举荐之制,积弊千年,非严刑峻法所能根除……今日朝堂乱象,百官之惶然,皆因举荐之路被叶、李二臣合力设下的重重关卡所阻,然我大明疆域万里,岂能仅靠这被层层束缚?”
“正是要如张谏所言,‘以文章才学取士,以糊名誊录绝私’才能选来重才,那接下来也必要把科举好好办下去。”
“是也。”朱元璋也缓缓点头,但笑的就很奇怪了,“科举啊,糊名誊录是个不错的想法,但实行下去……嗯,那言官还有一句咱很不满,文章取士也未必是能吏,但总比那些靠着祖荫、靠着钻营爬上来的废物强!标儿,你替咱拟个条陈,好好思量,这科举……该怎么搞!既要能选出真才实学,又得防着再出些只会空谈的废物!”
“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