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1/2)
26
两人阅毕相视一笑,贾诩轻抚胡须感叹:主公与吕将军竟有如此深厚交情,实在出人意料。虽知二人早年交好,但多年未见联系,还以为情谊早淡了。
看来是我思虑浅薄了。贾诩忽而皱眉,只是主公向来重义气、讲品性,为何能与吕布相处甚欢?说着将疑惑的目光投向甲一。
甲一朗声笑道:早料到先生有此一问!此事我也曾问过主公,可知他如何作答?
贾诩当即挺直腰背:请赐教。
主公有言,吕布此人其实重情重义、心思单纯。甲一娓娓道来,待他三分好,他还七分情;你若讲义气,他必十倍相报。其行事作风受边塞经历影响,更似北地胡人——直来直往,毫无城府,反倒容易相处。
相比之下,主公宁可与吕布称兄道弟,也不愿与袁绍之流周旋。
贾诩闻言双眼微亮:原来如此!这层我倒未曾细想。细细品来,吕布确实心性单纯,行事作风与中原汉人大相径庭,更近胡人习性。这般说来,他的所作所为反倒合乎本性了!
作为凉州武威人士,贾诩深谙胡羌脾性。若非知晓吕布乃汉家血脉,真要疑心他是胡人了。
甲一颔首称是。
甲一点头笑道:“正因如此,主公待他推心置腹,多方相助,从未有过异心。两人情谊深厚,胜过亲生手足。”
贾诩会意道:“既如此,便不宜对他使用计谋。好在他已卷入局势,我们只需顺其自然便可。”
“统领!”一名暗卫匆匆呈上密报:“吕布方面最新动向,请您过目。”
甲一快速浏览后神色微动,将密报转递给贾诩:“须立即派人联络吕布,务必护送吕玲绮与其母严氏安全抵达襄阳。”
贾诩接过密报,略显诧异:“主公平素与严氏交情颇深?”
见贾诩神色暧昧,甲一正色道:“休要妄加揣测。主公与严氏相识,全因其与吕布交好。关键在于吕玲绮——这孩子对主公极为仰慕。”
贾诩目光变得意味深长,甲一急忙解释:“莫要多想!此事非我等该过问。当务之急是派遣暗卫假借商队之名护送她们,同时请主公派人接应。特别是武关一带,需早作打点。”
[
一五一二
谨守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正理。
也罢!
贾诩眼中掠过一丝笑意,识趣地不再多言,免得引火烧身:此策甚善,就依你所言。
由此可见,温侯已然采纳主公之谋,甚至开始调开近侍以避风险。
如此,我等后续谋划倒可放手施为了。
以吕布天人境的修为,纵使万军围困,他若想走,谁也拦不住。
这便是超越常理的天人神将之威。
当个人武力登峰造极,寻常士卒的数量便失了意义。
除非组建由武道高手组成的大军,方能与之抗衡。
转眼月余,
袁术果然在汝南僭越称帝,自号仲氏皇帝。
大肆分封麾下将领,竟连各路诸侯也妄加敕封。
当真是痴心妄想。
各方诸侯无一应诏。
反倒纷纷发布讨逆檄文,誓与这汉室逆贼势不两立。
曹操更是厉兵秣马,扬言要亲征逆贼。
刘备亦率部脱离公孙瓒,转战豫州讨伐袁术。
他视此为机遇。
或许能借此赢得天子青睐,博得声望,真正跻身诸侯之列。
当然,他对袁术**之举确实深恶痛绝。
此举不仅要毁汉室根基,更将累及宗室声名。
若人人效仿,这大汉江山岂不真要倾覆?
到那时,他这汉室宗亲的虚名,怕是更难换得立足之地。
这绝非他所愿。
眼下除了关张二将,他唯一的倚仗便是这层宗亲身份。
故而无论为公为私,他都必全力讨逆。
放眼天下,如今真正关注刘备的人寥寥无几。
一个仅有三千兵卒的小角色,如何能入诸侯们的眼?
九江郡内,
“少主公!袁术称帝了,还赐下丰厚封赏,我们是接受还是拒绝?”
韩当等人收到诏令后,纷纷前来请示孙策。
孙策并未立即回应,而是看向身旁的俊美少年:“公瑾,你认为该如何?”
这少年正是周瑜。
当年苏烨曾有意招揽周瑜,
可惜彼时自身职位尚低,而周瑜年纪又太小,未能如愿。
待他地位足够时,周瑜已与孙策成为同窗挚友,再难撼动。
最终只能暂且作罢,另寻时机。
周瑜闻言淡然一笑:“伯符心中早有决断,何必犹豫?直接拒绝袁术,宣布**才是上策。”
“袁术已是冢中枯骨,败亡近在眼前。”
“若此时仍依附于他,终将随他一同覆灭。”
“称帝之举本就是愚不可及,我至今想不通他为何会如此鲁莽。”
(dbfj)难道真是因为得到了传国玉玺?”
孙策先是一怔,随即朗声大笑:“哈哈!以袁术的性子,这倒未必不可能!”
“不过公瑾所言正合我意。”
“没错,袁术既已称帝,我们也是时候与他划清界限了。”
“可惜他称帝太急,未给我足够时间发展。”
“否则,我本可借他之力壮大自身。”
“眼下只能先吞并他这两万兵马,控制九江全境,再攻取庐江。”
公元1154年,
扬州城内,
这般谋划,我们便可初步在江东立足;
待时机成熟,便是我们横扫扬州、诛灭刘表、一统江东之时。
孙策说到此处,眸中寒芒乍现。
对刘表的杀意毫不掩饰,
而对袁术,
他心中同样埋着深深的恨意。
总怀疑父亲之死与袁术脱不了干系,
至少也是同谋。
此仇不共戴天。
末将等誓死追随少主!
韩当诸将相视片刻,齐声拜倒。
他们心中何尝不是这般盘算?
对袁术的敌意早已深藏,
如今袁术自寻死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