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2/2)
若吕布愿投麾下,他自当提携。二人交契甚笃,苏烨深知其性本纯良,惟因边塞之习,易受蛊惑而鲁莽行事。
吕布这性子,倒比那些阴险之辈好打交道。
倘若你能压他一头,他必会对你心服口服。
昔日史书载他手持方天画戟,专弑义父,
说到底,不过是性情偏执与际遇所迫罢了。
细想之下,哪回不是他心急中计,叫人耍得团团转?
若吕布能多三分谋略,当真无人能敌。
\"哦?\"
吕布眼中精光一闪:\"要等多久?这世道当真会乱?\"
苏烨笃定道:\"至多四年,你必遇首场机缘;六年之内,另有天大机遇。\"
\"当然,前提是顺遂无碍。\"
\"至于天下大势,确有动荡之兆。你且记在心里,切莫声张——\"
\"免得叫人拿了话柄,反害了你。\"
若不插手,吕布十有**会遇上丁原。
于他而言,丁原确是小机缘。
但为避免重演\"三姓家奴\"的骂名,苏烨决意提醒他:投效无妨,莫要再认义父。
弑父之举,终究难逃骂名。
有时苏烨也想不通,吕布这般狂傲之人,为何偏喜认父。
这上赶着找爹的癖好,实在古怪。
莫非......他自幼缺失父爱?
咳,倒是想岔了。
\"四六年光景?\"
吕布抚掌大笑:\"区区数年,我等得起!\"
\"你先前所言极是,我麾下并州狼骑仅千二百人,终究势弱。\"
\"这一年多研习你教的军阵,自觉驾驭之力精进不少。\"
\"即便统领千八百人的大阵,亦无
“除此之外,我也必须加倍苦修,争取早日踏入见神不坏的境界!”
那传说中的境界,他早已心驰神往!
当年师父曾赞他天资卓绝,极有可能达成此境。
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辜负师父的期望。
况且,师父也曾提过,天人神将不仅实力暴涨,寿命与体魄也会大幅提升。
这意味着,一旦他成就天人神将,巅峰状态便能延续更久。
这样的**,他无法抗拒。
他可不愿过早衰老。
若能永驻巅峰,那该多好!
“加油!你一定能行!你可是吕奉先!”
苏烨笑着为他打气。
“呃……‘加油’是何意?为何要‘加油’?伯渊,你又说些古怪的话了!”
吕布一脸茫然,无奈道。
此前几次相处,苏烨也常如此。
“哈哈!”
苏烨闻言,轻笑摆手:“别在意这些细节!‘加油’便是勉励之意,我在鼓舞你呢!”
“哦!”
吕布顿时明了:“好!我会好好‘加油’的!这次,多谢了!”
他并未与苏烨客套太多。
以他们的交情,无需虚言。
这份情谊,他记在心里便是。
待到合适之时,再回报苏烨也不迟。
比如,苏烨不是缺战马吗?
接下来,他一边练兵习武,一边继续剿掠匈奴、鲜卑,为苏烨搜罗更多良驹。
随后,苏烨又分别接见了曹操、袁绍、袁术、孙坚等人。
这些人都携厚礼而来。
尤其是袁氏,所赠之物尤为丰厚——这是当初和解时约定的回礼。
此外,因荀爽之故,不少大儒名士亦到场。
诸如马日磾、袁逢、蔡邕等人,皆在其列。
荆州,因苏烨之故,蔡讽、庞德公等名士纷至沓来。江陵城内冠盖云集,更显繁华盛景。
\"伯渊执掌江陵不过短短时日,竟有如此改观。\"曹操与袁绍漫步街头,望着平坦道路两侧的楼阁与整洁市容,不禁连声赞叹,\"这般投入与经营,假以时日,江陵繁华当凌驾南阳宛城之上。\"
袁绍颔首道:\"昔日只知伯渊善用兵,不想理政之才亦不遑多让。\"言罢暗自懊悔,若当初袁氏能慧眼识才,在这等人物未显达时便收归门下,何至今日徒生遗憾。虽如今冰释前嫌,终究难再得其效命。
曹操闻言苦笑:\"说起理政,我那济南国才真叫人头疼。豪强肆虐,盗匪横行,官绅勾结,士族跋扈,实在令人束手无策。早知如此,倒不如在洛阳做个清闲议郎。\"
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加之他出身受人轻视,更令施政处处碰壁。每每念及此事,曹操便怒不可遏。眼见吏治如此败坏,方知大汉气数将尽,岂非理所当然。
那名魁梧汉子已然元气大伤。
\"有趣!\"
袁绍立在侧畔,听闻曹操诉苦非但毫无同情,反觉滑稽可笑:\"曹阿瞒也有束手无策之时?\"
\"你素来自诩足智多谋,怎的今日也不灵了?\"
他作为渤海太守时,境况却大不相同。
当地豪族显贵无不毕恭毕敬,诸多政务甚至无需他亲自过问便有下属殷勤办妥,使他在任期间的政绩格外亮眼。
\"世事变幻,现实远比预想艰难。\"
曹操叹息着晃动脑袋。
他深知袁绍与自己处境悬殊。
对方的家世背景、仪表风度无一不令他暗中歆羡,时常懊恼自己未能投个好胎。
\"咦?这铺路物料倒是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