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千年一吻 > 第1010章 稼穑之基

第1010章 稼穑之基(1/1)

目录

三艘“授业号”经过数日的航行,依照计划,首先抵达了位于群岛中部、面积较大且地势相对平缓的帝汶岛。这里是数个签署盟约部落的聚居地,也是华胥选定的首个“农业示范中心”。

船只靠岸时,得到消息的当地部落民众早已聚集在沙滩上,好奇地张望。他们看到那些“天船使者”并未携带武器,而是扛着许多形状奇特的金属工具(铁锹、锄头)、背着鼓鼓囊囊的布袋(种子),还有一些看似是测量用的古怪仪器(水平仪、标尺)。

沈文渊在通译的协助下,与闻讯赶来的几位酋长进行了简短的会面。他直接表明了来意:“尊贵的酋长,根据墨城之盟,我们带来了能让土地产出更多粮食的方法。我们需要一片靠近水源、日照充足的土地,作为示范。”

酋长们将信将疑,但还是指给了他们一片靠近河流、以往因为无法有效管理而半荒芜的坡地。

农科导引员的负责人,名叫田禾,一个在爪哇农场历练多年的实干家。他二话不说,带着队员们脱下外袍,卷起裤腿,亲自踏入那片土地。他们首先使用带来的工具,清理灌木杂草,动作麻利得让围观的原住民啧啧称奇——那些金属工具的效率,远非他们的石斧、骨耜可比。

紧接着,更具冲击力的场景出现了。导引员们没有像当地人那样随意撒种,而是利用绳索和标尺,在地上拉出笔直的线条,然后用铁锹和锄头,沿着线条开掘出深浅、宽窄几乎一模一样的沟垄。田禾通过通译向越聚越多的围观者解释:“这是垄作,可以更好地排水、保墒,也让作物能享受到更均匀的阳光。”

随后,他们取出了带来的稻种。这不是当地原始的、低产的品种,而是华胥格物院在爪哇三洲经过数年选育、适应热带气候的改良稻种,颗粒更为饱满。导引员们示范了如何以合适的间距进行点播,而非漫撒。

最让当地人感到震撼的,是水利工程。田禾带着一队人,勘察了附近那条季节性泛滥的河流。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引流堰和一套纵横交错的毛渠系统。当华胥工匠指导着部分自愿帮忙的土着青年,用本地石材和烧制的石灰(由随船工匠临时小窑烧制)成功筑起堰坝,看着清澈的河水顺着新开的渠道,乖乖地流入那片新开垦的示范田时,人群中爆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欢呼。他们世世代代靠天吃饭,何曾见过能如此“驯服”水流的技术?

“这……这真的是神灵的力量吗?”一位老酋长颤巍巍地抚摸着坚固的堰体,激动得热泪盈眶。

田禾抹了把汗,朴实一笑:“老人家,这不是神灵的力量,是知识和技术的力量。只要你们愿意学,这些,以后你们的族人也能掌握。”

示范田的作物在精心的照料下,长势明显优于周边土着们按照传统方式种植的田地,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划一,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无声的证据,比任何言语都更具说服力。越来越多的部落民众主动前来帮忙,并热切地询问着各种细节。华胥的农业导引员们耐心指导,从选种、育苗、施肥(推广使用海鸟粪和草木灰)到除虫,一步步地将系统化的农耕知识,如同播种般,植入这片渴望改变的土地。

稼穑之基,在此悄然奠定。它不仅意味着未来更充足的粮食,更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依靠知识和劳动而非纯粹运气和巫术来掌控自身生存的希望,开始在帝汶岛,以及随后将扩展到其他岛屿的示范点上,生根发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