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青城幽玄·道契山河(2/2)
东方墨知道到了关键处,沉声道:“堵不如疏,察而后动。需有一双能早见微芒、明察秋毫之眼,洞察脉络淤塞之处、火气升腾之点,方能提前预警,或疏导,或扑救。”
他至此,才隐约透露自己的布局:“晚辈不才,与一些志同道合之友,组建‘墨羽’,别无他长,唯愿效仿古之‘采风官’,奔走于山河之间,监察地方吏治,体察民生疾苦,关注边关异动,收集各方讯息。旨在见微知着,于祸患未萌之时,发出警示,或可使执政者能早做绸缪,避免局面恶化至不可收拾之地步。”
他将“墨羽”定位为“监察者”和“预警者”,目的是“避免天下大乱”,完美契合道家“贵生”、“济世”以及在乱世出山扶危的传统。
“然,”东方墨语气诚恳,“一人之目,难观全局;一隅之见,恐失偏颇。青城山传承千载,弟子游历天下,悲悯为怀,所见所闻,或关乎百姓生计,或涉及地方治理,乃至边陲风声、异族动态……此等讯息,于‘墨羽’洞察全局、研判大势,至关重要。”
他提出了合作的核心:“若蒙真人不弃,‘墨羽’愿与青城共享所获之关乎天下气运、黎民安危之紧要信息。反之,亦盼青城若有所察,能不时赐教。彼此印证,共鉴山河之势。如此,或能更早窥见隐患,更大范围护持这来之不易之太平,使我道门‘贵生济世’之念,不致流于空谈。此非为私利,实为公心;非为结党,实为同道共济。”
清玄真人彻底动容。他凝视东方墨良久,仿佛要彻底看透这个年轻人的心胸与格局。对方所言,句句不离苍生天下,深合道家精义,所提出的合作方式更是超脱了寻常江湖恩怨与门派私利,直指“护持太平”的宏大目标。
茅庵前陷入长久的寂静,唯有飞瀑深潭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终于,清玄真人长长吁出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唉……罢了。居士之心,可昭日月;居士之志,亦是我道门之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既然居士有此宏愿,青城山……愿尽绵薄之力。”
他自袖中取出一枚古朴的玉符,上刻云纹,中间是一个古老的“察”字,递给东方墨:“持此玉符,可通青城。凡关乎国本民瘼、边关安危之异常讯息,可凭此物直接报于老道。青城弟子游历所见若有不寻常处,老道亦会令人留意记录。望居士善用此力,truly为天下苍生计。”
这枚玉符,代表的是一条基于共同理念和天下关怀的最高级别信息渠道和道义支持。
东方墨双手郑重接过玉符,深深一揖:“真人以天下为念,晚辈代苍生谢过真人!必不负所托!”
“去吧。”清玄真人重新闭上双眼,声音恢复缥缈,“大势如潮,好自为之。”
东方墨不再多言,躬身告退。
立于青城山云雾之中,他手握那枚温润的玉符,感受着其代表的沉甸甸的责任与力量。与青城的联结,基于的是对“道”的共同理解和对天下的共同责任,远比利益交换更为牢固和崇高。
他的棋局之上,再落一子,而这一子,蕴含着千年底蕴与山河之重。